“不带刀的抢劫”?美乌署矿产协议引全球哗然,俄媒痛批“殖民2.0”

国际叉哥 2周前 (05-08) 阅读数 10 #国际

历史性投票背后的暗流涌动

2025年5月8日,乌克兰最高拉达以338票的压倒性优势通过《美乌重建投资基金协议》,这场持续14个月的谈判终告段落。

但鲜红的赞成票背后,是美乌双方在谈判桌上长达472天的激烈博弈——从特朗普威胁切断军援,到泽连斯基在华盛顿摔碎茶杯,再到协议文本在签字前夜被紧急修改17处,这场“资源换安全”的交易远非表面那般光鲜。

协议双面性:平等条款下的隐形枷锁

根据协议核心条款,美乌将共同管理价值500亿美元的“重建基金”,双方各占50%股权。

乌克兰政府反复强调“保留矿产资源主权”,但细究附加条款却暗藏玄机:

• 收益优先权:美国资本享有年息7%的固定回报,剩余利润乌方仅能分得30%;

• 开发否决权:所有矿产项目需美方代表签字方可启动,且禁止中俄企业参与竞标;

• 债务置换陷阱:美国前期567亿美元军援被折算为基金原始股,实质将军事债务转化为资源控制权。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5月1日的电视讲话中,将协议称为“平等的胜利”,却避谈三个月前白宫谈判室内,美方代表那句“要么签字,要么看着你的军队断粮”。

资源幻象:价值12万亿的空中楼阁

尽管乌克兰坐拥锂、稀土等估价12万亿美元的矿产,但现实困境让这笔“战略财富”沦为纸上画饼:

战区困局:扎波罗热锂矿距前线仅19公里,顿巴斯稀土矿区仍在俄军炮火覆盖范围内;

数据黑洞:苏联时期的勘探资料严重过时,克里维里赫铁矿最新样本显示品位下降42%;

基建瘫痪:第聂伯河运输网遭7次轰炸,哈尔科夫电网修复率不足35%。

正如英国基准矿业情报公司专家亚当·韦布所言:“从勘探到量产至少需要16年,而乌克兰的和平窗口可能不足16个月。”

地缘博弈:新冷战的资源前线

协议的真正价值远超经济范畴:

• 美国布局:通过控制乌克兰57类关键矿产,对冲中国稀土供应链优势,同时制衡欧盟新能源转型;

• 俄罗斯反制:梅德韦杰夫在Telegram嘲讽这是“21世纪的《瑷珲条约》”,俄军近期对尼古拉耶夫港的密集空袭,被指意在瘫痪矿产出口通道;

• 欧盟失语:布鲁塞尔智库报告显示,协议中“禁止第三国介入”条款,实质将欧盟排除在乌克兰重建之外。

悬而未决的三大悖论

安全悖论:协议要求“在持久和平后启动开发”,但矿产收益又是维持军援的前提,陷入“先停火还是先采矿”的死循环;

主权悖论:虽宣称保留资源所有权,但美资的绝对否决权让乌克兰沦为“戴着王冠的矿工”;

时间悖论:特朗普政府需要“百日政绩”,而矿产开发周期远超总统任期,埋下毁约隐患。

此刻,基辅独立广场上的抗议者高举“不出卖国土”的标语,与议会大厦内的掌声形成刺眼对比。

这场被《金融时报》称为“绝望者的交易”的协议,或许正如美国务院流出的密电所言:“不是最优解,却是唯一能同时满足华盛顿政治秀和基辅生存需要的方案。”

当第一辆载着美国地质勘探队的装甲车驶向顿涅茨克时,所有人都在等待答案——这是乌克兰重生的起点,还是又一个资源诅咒的开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国际叉哥

国际叉哥

畅谈国际风云,关注叉哥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