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政君家族势力为何如此庞大?
西周时期,周王室为了稳固自己对天下的统治,基于分封制度推行了宗法制,也是我国家族治理国家的正式确立。
血缘关系下的家族亲属主要分为两种,内戚亲属和外戚亲属,所谓内戚,即帝王一方的亲属,外戚则为后宫嫔妃一方,自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基本都是内戚掌权,皇帝领导,但难免会出现例外,比如在汉朝时期,就出现了外戚专权独断的局面。
这个庞大的外戚集团,就是王政君家族,按照古代女性的现实状况来看,女眷后宫地位极地,那王政君的家族势力,又是如何崛起,怎么掌权的呢?
王政君的逐渐崛起王政君并非是泛泛之辈,因为她拥有雄厚的背景,但从王家来看,就是一个传承悠久漫长的大家族,这也是王政君在后来能够进入西汉朝政的根本原因,王家,其实最早乃是“齐氏”,向上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田氏取代齐国,也算是盛极一时的家族。
只不过迫于当时秦国的强大,齐国在统一战争中被灭亡,当时的大多数齐国贵族被秦朝所俘虏,但仍旧以少部分人出逃,当时的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之后,非常担心六国原本的贵族摇旗复辟,所以四处派人追杀,田氏的残存贵族也不例外。
第一为了躲避追杀,第二为了血洗国家之耻辱,田字上下,左右国家有已失,改姓为王,重新寻求发展之道,而后直到项羽刘邦起义推翻秦朝,王家就一直存在着,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中,王家也是默默谋求发展。
到了西汉时期,王家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名人辈出,后来也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官宦世家,所谓官宦,即为朝廷服务,为皇帝效力,此时的王家,和汉室还没有关系,更提不上什么外戚掌权,王政君就在这个时候出生。
有背景加持的她运气似乎还不错,天生一副美人坯子,又有家庭的扶持,很快就琴棋诗画样样精通,并在自己十八岁那年入了宫,就好像是命运驱使的那样,两年之后,太子刘奭最宠爱的妃子去世了,沉重的打击之下让太子把罪责归结于其他妃子。
认为是朝中的其他妃子不满于自己对司马良娣的宠幸,所以将其诅咒而死,便仇恨宫中的其他嫔妃,整天闷闷不乐,当时的皇帝自然是不人心见自己的儿子一直消沉,便四处筛选才貌双全的美女,来提供太子选择。
刘奭虽然是不高兴,但也不敢不给皇帝面子,只能答应前去选妃,结果一眼就看中了秀丽的王政君,并且很快将其纳入宫中,这也是王政君崛起之路的开端。
母凭子贵的王政君当然,后宫之内的斗争是时常存在的,王政君在入宫之初也与其他嫔妃无二,但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王政君的地位很快被再度拔高,只因为当时她诞下了一位男婴。
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古代女性来说,传宗接代是首要任务,在皇宫之中也是如此,决定一个嫔妃朝中地位的,往往都是自己的孩子,对于后宫之中的众多女眷,子嗣的传承,就是自己地位提升的把柄。
王政君就恰好遇到了这个好运,此前太子与众嫔妃生活七年之久,并无子嗣诞生,但王政君被纳为嫔妃不久,就诞下了一个儿子,也是第一个皇孙,这件喜事让皇帝和太子龙颜大悦,直接就封王政君为后,汉宣帝驾崩之后,刘奭继位。
王政君顺理成章成为换皇后,二人所生的皇子刘骜也被封为太子,此时王政君作为皇后可以说是贵为国母,十分尊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随着王政君地位的水涨船高,她的一系列亲戚也开始活跃在朝政之中,这就是汉朝外戚涉足政治的开始。
当然,期初西汉的外戚势力,还不足于掌握朝政大权,因为当时王家的势力还没有那么强大,权力依然紧握在皇帝手中,王家在朝中当政的也只有父亲王禁和叔父王弘,所以并不能对朝廷造成什么影响,但实际到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太子危机与权力争端其实按照正常的发展,刘骜是难保太子之位的,由于其在后来并未表现出治国理政的才能,所以汉元帝曾有过废立之心,但由于先皇对其宠爱有加,所以最终并未将其废除,并在后来元帝驾崩之后,理所应当的当上了皇帝,是为孝成帝。
试问一个贪图享乐的皇帝,怎么能保证朝政的稳定,即使孝成帝当上了皇帝,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他在政治方面的欠缺依旧是无法弥补的,这种缺陷最终导致了外戚的见缝插针。
虽说孝成帝不擅长于朝政,但是对母亲王政君十分孝顺,并且将其尊为太后,这种变相的权力授予让王政君有了见解参与政治的机会,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王政君开始了任人唯亲的模式,大肆将王家的亲戚揽入朝中,任命官职。
然而刘骜却对这一切毫无办法,一是因为自己在国家治理方面实在没什么才能,另一个是因为王政君是自己的母亲,并且所任命的官员都是自己的舅舅伯伯等辈,自己也不好拒绝,所以只能选择被动接受,
皇帝的不加约束让王政君更加为所欲为。
到了公元27年的时候,西汉朝中出现了五大侯爵,并且都是太后王政君的嫡系。
甚至连当年因改嫁脱离王家的女子,都拉到朝中来当官,这种有损皇威的事情,刘骜本来是拒绝的,但迫于母亲的威压,也不得不同意了。
就这样,王家在朝廷中的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到了能与其他朝臣分庭抗礼的程度。
与宦官的权力之争王家的权倾朝野自然是引起了朝中的不满,很快就引起了其他皇后外戚的联合抵制,毕竟王家完全把握政局之后,自己的势力注定会被兼并和消灭。
比如当时的另外一位嫔妃许后,因为曾与王政君共服侍一君,所以很早两人就是水深火热的状态,彼此斗争不休,而最后皇位的传承即代表许后第一步棋的失败,后来虽然依旧和王政君斗争,但是皇帝乃是王家最大的靠山。
这就注定许后的外戚势力和依靠许后的宦官们失去了朝中的靠山,自然难以抵抗强大的王家,所以很快就被贬为庶人,从这时候开始,西汉的朝政大权全部掌握在外戚手中,直到公元前7年,孝成帝病故因为没有子嗣,由孝哀帝刘欣继位。
这是朝中权力的再一次动荡,由于皇帝换人,朝廷的直属外戚也由成帝的王家变成了哀帝的傅家,但常年把持朝政的王政君又怎么能轻易放弃握在手中的权力。
在傅家与王政君针锋相对的时候,王政君选择保存实力,避其锋芒,令外戚王莽回乡修养,任凭傅家在朝中扩张,奈何傅家的能力有限,并未发现这是王政君的欲擒故纵之际,他不顾在朝中的根基不足,过度扩张,直接引起了朝中广泛的不满。
最终在王政君的授意之下,于傅家位于额风口浪尖之时杀了一道回马枪,和朝中宦官一起剿灭的傅家外戚在朝中的所有势力,自此,大权不但重回王政君主导的王家外戚手中,甚至还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支持。
天长日久之下,王政君开始着重培养王家的下一代,大有独揽朝政的想法,至于后来拥立的成帝,也只是王家的一个傀儡而已,为的是后来王家后代名正言顺的问鼎朝政,这个人就是王政君的外甥,“王莽”。
此人年幼育才,所以深得叔伯们的帮助。
曾在傅家掌权之时隐忍修养,回转之后随王政君一起掌握朝政,当时成帝在位的时候,王政君就曾以皇帝年幼为理由,临朝听政,因为有意培养王莽,所以这个听政的位置最后被王莽所取代。
王莽趁此机会在朝中树立了很大的威信,并逐渐熟悉汉室朝纲,最初王莽行事还要询问王政君,征求太后的同意,当然这只是表面工作,其实只是王政君联合王莽等外戚弄权的掩饰工作。
后来时机成熟,王政君以年长不善处理国家之事为由,将手中权力尽数交给了王莽,最终随着王莽权力的日益膨胀,最终纠结一众外戚篡权称帝。
如果说王政君通过外戚将权力紧握,那么王莽就是在王政君的培养之下将外戚专权这一现象进一步的发扬和稳定,因为在王莽号称代理皇帝的时候,朝廷对其进行了声讨。
王猛称帝的当时,朝中的汉室宗亲就爆发了反对的声音,这对王莽来说是始料未及的事情,但他做到了处变不惊,并且想到了一个特别的方法,那就是狐假虎威,利用王政君之名号一边在朝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一边出兵剿除抵抗势力。
并且利用自己的平生所学,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蛊惑天下之人,将自己摆在了正义的一面,最终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凭借外戚的身份彻底坐稳了皇位。
总结所以从整个事件来看,不难看出,外戚王政君之所以能够做到势力滔天,权倾一时,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王政君凭借自己早年的机遇获得了第一位皇帝的宠爱,随后诞下的第一位皇子能顺理成章的成为储君,这是其家族势力庞大的根本。
第二个原因就是王政君在当上太后之后,并未安于享乐,而是利用自己皇帝的宠爱,建立自己的势力,而初次和后宫其它宦官斗争的胜利,是家族势力强大的第二个因素,斗争的获胜为家族清除残余势力的同时扩充了家族的实力。
第三点原因就是暗中势力的扶持,对于王政君来说,他做到了识时务,在情况不利于自己的时候暗中隐忍扶持王莽等有野心的外戚,最终造就了王家不可撼动的庞大实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