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遇事不责备,是一个家最好的家风
很多人都遇到过以下几种情况:
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父母第一反应是:“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
伴侣忘记交电费,家里停电了,你脱口而出:“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还能指望你什么?”
父母年纪大了,记性变差,把钥匙忘在家里,总忍不住抱怨:“说了多少次了,还是不长记性!”
这些场景看似平常,但你发现了么,很多人遇到意外的第一反应是责备。
而这种责备,会让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在发生意外后,最害怕、愧疚的就是当事人。
遇事习惯性责备,不仅破坏关系,还会影响身心健康。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聊聊,为什么“不责备”是一个家最好的家风。
1、责备是亲密关系里最锋利的刀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在长达40年的婚姻研究中发现:“批评、蔑视、防御和冷漠,是导致婚姻破裂的四大杀手。”
而“责备”往往是第一个出现的破坏性行为。
因为,责备让人产生防御心理,让其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当一个人被批评时,大脑会自动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要么争吵,要么沉默,但绝不会真正解决问题。
责备会形成“负面循环”,越责备,对方越抵触;越抵触,关系越糟糕。
给大家举个例子,林先生的工作一直都比较忙,通常都是妻子做饭,他刷碗。
有次下班早,他就准备做饭,做妻子喜欢吃的西红柿鸡蛋面。因为是挂面,下的时候不觉得多,煮好后是一大锅。
妻子看到后,瞬间就火了,觉得他没有生活常识。林先生觉得委屈,于是,两个人大吵一架,饭都没吃。
面下多了,是多严重的事情吗?不是,但他们俩还是吵起来了。
正如电影《婚姻故事》里有句话说的:
“我们可以用最狠的话伤害彼此,因为我们知道对方的弱点。”
但真正成熟的人,不会把亲密关系变成战场,而是懂得“遇事不责备,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2、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责备?
明明知道责备不好,为什么我们还是控制不住?心理学给出了三个解释:
①情绪宣泄的本能
当事情出错时,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找个人负责”,而责备是最直接的宣泄方式。
②原生家庭的模仿
如果父母习惯用责备解决问题,孩子长大后也会无意识复制这种模式。
③对“完美”的执念
很多人内心深处认为:“如果我足够严厉,对方就会改正。”但现实是,没有人能在指责中真正成长。
正如《被讨厌的勇气》里说:“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如何诠释它。”
同样的事情,用责备的方式表达,会让人抗拒;而用理解的方式沟通,反而更容易让人反思。
一个家庭最好的状态,不是永远不犯错,而是犯错后不被苛责。
作家杨绛曾在《我们仨》中回忆,她和钱钟书的生活中常有小插曲。
钱钟书不会系鞋带、打翻墨水弄脏桌布,但杨绛从不责备,反而觉得“笨拙”的他很可爱。正是这种包容,让他们的婚姻历经风雨依然温暖。
3、如何养成“不责备”的修养?
①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当事情搞砸时,深呼吸3秒,问自己:
“责备能让事情变好吗?”
“对方是故意的吗?”
与其责备的说“你怎么又忘了?”,不如说:“我们下次一起想个办法提醒自己,好吗?”
②用“感受”代替“指责”
不要说“你总是这么粗心!”,这样会让对方觉得你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在攻击他本人。
而是说“这次忘记关灯,我有点担心电费问题。”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方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③允许犯错,共同成长
没有人是完美的,家应该是“试错”最安全的地方。
孩子打翻牛奶,可以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收拾。”伴侣忘记重要日子,可以笑说:“看来我得提前提醒你啦!”
蔡康永曾说:“高情商的人,不是没有情绪,而是懂得如何与情绪共处。”
家庭应该是制造爱的地方,而不是制造伤害的地方。
一个遇事不责备的家,才能养出情绪稳定、内心强大的孩子;一个遇事不责备的人,才能拥有真正健康、长久的关系。
责备很容易,但包容更珍贵。
从今天起,试着把“你怎么又这样?”换成“我们一起想办法。”
你会发现,当责备变少,爱才会真正流动起来。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