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末欧洲对日本和朝鲜的认知:地图背后的故事

两个人的森林 1周前 (04-06) 阅读数 3 #推荐

地图上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地图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不过16世纪末的欧洲人所绘制的地图,宛如一幅幅奇幻的画卷,充斥着诸多误解以及想象。日本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而朝鲜却被描绘成了一座岛屿。这些地图,不但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东亚的认知,而且折射出他们对未知世界那无尽的好奇与猜测。

日本:从模糊到清晰的轮廓

1570年,亚伯拉罕·奥特柳斯,轻松愉快地出版了《寰宇概观》,这其实是欧洲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地图集。

这本书汇集了当时最为出色的地图以及测绘数据,进而成为了地图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中日本的地图,是依据葡萄牙耶稣会的地图绘制员路易斯·特谢拉的作品来进行绘制的。在制作这张地图之时,明显地参考了他的成果,而且在细节处进行了恰当的调整,如此这般就形成了现在的版本。

特谢拉的地图,轻松愉快地画出了日本那规规矩矩的地理外形,而且还特意标注了诸如平户岛这般重要的位置。

这些地图,给后续的,欧洲探险家带去了关键的参照。

朝鲜:岛屿的误解

跟日本的情形不同,可在欧洲人的地图上,朝鲜看上去比较模糊,还带有一种神秘的气息。特谢拉把朝鲜绘制成一块形状像胡萝卜的岛屿,并且清楚地标注为“朝鲜岛”。这种错误的描绘,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这段时间里,在各种地图中经常能看到。扬松即便在1658年绘制的地图里,依然延续着这一不准确的说法,其实尽管更精准的地图早就已经被制作出来了。

为什么朝鲜会被误认为岛屿?

朝鲜半岛被误认为岛屿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一个较为合理的推测是,早期的探险家也许会沿着鸭绿江以及图们江向上游航行,接下来误将这两条河流当作连通成了一条海峡,进而把朝鲜半岛视作岛屿。如果说他们再多走那么一段距离的话,就能够发现长白山,如此一来,这个错误或许早就已经被纠正了。

地图背后的文化心理

地图既是对地理的一种展现,同时也是对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在《寰宇概观》里奥特柳斯把东方描绘得颇具神话色彩。他说在广州的北部山区,有钻石和宝石“藏于其中”;其实在北京这个地方,有能够释放毒素的花瓶。这些细致的描述,清晰且显著地体现出欧洲人对东方既怀有渴望又想要去探索的心态。

历史的启示

地图的错误,与修正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缩影。16世纪末,欧洲人对日本的认知,逐渐清晰,而对朝鲜的误解,却挥之不去。这种认知的差异,既是地理知识的局限,亦是文化心理的映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些古老的地图时,或许能从中看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想象,与探索精神。

地图上的世界,是人类的镜子

地图不单是对地理的一种记录,更是人类认知的一面镜子。它们记录下了我们对世界的一些误解,以及之后的修正;与此同时也见证了人类去探索未知所留下的那一步步足迹。16世纪末的欧洲地图,即便充斥着诸多错误,不过却也饱含着对未知世界的无尽好奇。这种精神,其实恰恰是推动人类持续向前迈进的动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两个人的森林

两个人的森林

探索生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