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医院候诊突发梗死!医护人员“教科书式”抢救挽回生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刁明杰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内上演惊险一幕:一名老人突发意识丧失摔倒。得益于医院完备的紧急医疗救护体系,医护人员在老人倒地1分钟内即开始心肺复苏,经过接力抢救,最终成功“抢回”老人生命。
4月3日上午11时许,袁女士(化名)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心内科就诊,突发意识丧失摔倒。门诊部护士江晓静率先发现患者摔倒在地,第一时间跑到现场查看患者情况,随后一边让家属快去叫正在坐诊的心内科医生辛兆阳,一边拨打紧急医疗救护电话,启动应急响应程序。

辛兆阳医生接到求助后马上到达现场,持续跪地为老人实施胸外按压。门诊部护士长张玉、护士周静璇等人第一时间前来帮忙。与此同时,医院应急广播系统响起特殊代码。“门诊四楼成人内科诊区外走廊有老人晕倒,67岁,1995!”
听到广播呼叫,距离最近的紧急医疗救护小组ICU、麻醉手术中心团队迅速响应,NICU护士长黄彦蓉、ICU医师张德建、护士张文萍,麻醉手术中心刘世喜等人立即携带急救设备抵达现场,检查生命体征、连接脉氧仪、建立静脉通路、实施光棒引导气管插管。
“当时监护仪显示室颤波形,这是最凶险的心源性猝死。”救护团队回忆,他们在患者倒地1分钟内即开始心肺复苏,麻醉医师实施气管插管时,后勤保障人员已提前清空转运通道和控梯。从四楼到急诊抢救室的转运过程不到10分钟,所有通道门禁提前开启,迅速形成一条绿色通道。
“所有抢救设备都是战备状态,应急药品车始终装满第一剂量。”成人急诊内科主任缪邈说。在成人急诊抢救室,患者反复室颤,急诊团队精准电击联合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终于,在第3次除颤后,袁女士恢复了呼吸心跳。此刻,时间显示11时19分,距离医学上的“黄金4分钟”已过去3倍时间,当袁女士恢复意识时,现场所有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
袁女士被诊断患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介入手术室里,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刘正科看着造影屏幕上三支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果断为患者实施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置入三根血管的支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置管术,紧急重建血运和循环支持。术后,袁女士被送入CCU(心脏重症监护室),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已于近日顺利出院。家属送来了两面锦旗,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深深感谢。
紧急医疗救护是守护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建有完善成熟的紧急医疗救护体系,通过构建标准化急救管理制度及全流程闭环响应机制,形成24小时覆盖全院的“急救单元网格化布局”。成人急诊、儿童急诊、ICU、NICU、麻醉手术中心等专业急救组及机动支援队组成急救梯队,每年定期开展CPR及基础心肺复苏(BLS)急救培训和急救演练,持续优化抢救流程,为群众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