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 “兄终弟及”:相似剧情,同样寒心

古今史话匣子 1天前 阅读数 7 #推荐

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多王朝的皇位传承犹如一场跌宕起伏的大戏,其中 “兄终弟及” 的桥段并不罕见。宋朝与元朝,这两个相隔不远的朝代,竟先后上演了相似的 “兄终弟及” 剧情,而最终的结局,都令人感到阵阵寒意。

先把目光投向宋朝。公元 960 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而关于他皇位传承的故事,充满了疑云与争议。据说,在杜太后临终前,考虑到后周因幼主即位而被赵匡胤夺权的前车之鉴,便嘱咐赵匡胤将来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之后再由赵光义传给三弟赵廷美,最后传回赵匡胤之子赵德昭,此即 “金匮之盟”。但这个盟约疑点重重,比如赵匡胤去世时,其子赵德昭已 11 岁,并非幼主,且 “金匮之盟” 在赵匡胤在位时并未公布,而是赵普在赵光义继位后为其解围时献出,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赵光义继位后,起初似乎遵循着 “兄终弟及” 的约定,将赵廷美封王并兼任开封府尹,赵德昭也接任京兆尹并被封为武功郡王。可随着局势逐渐稳定,他的私心开始作祟。先是赵德昭在跟随赵光义出征时,因一些小事被赵光义训斥,深感绝望的赵德昭竟自刎而死。之后,赵廷美也被罢免开封府尹的职务,降为涪陵县公,最终在 38 岁时郁郁而终。赵光义甚至诋毁赵廷美谋反,还称其是父亲与乳娘所生,以此来巩固自己及子孙的皇位正统性。就这样,宋朝初期设想的 “兄终弟及” 传位模式,在赵光义的操作下彻底失败,又回归到了父子相传的老路。

时光流转,到了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 年),元成宗铁穆尔去世,忽必烈的曾孙海山拥兵漠北,成为皇位有力的竞争者。海山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成宗去世三个月后,于大都发动宫廷政变,囚禁了临朝称制的成宗皇后卜鲁罕和她意图拥立的安西王阿难答。在海山强大武力的威慑下,爱育黎拔力八达被迫同意拥立海山为大汗,海山则许下 “兄终弟及,叔侄相传” 的诺言。1307 年五月,海山即大汗位,处死卜鲁罕和阿难答,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

然而,爱育黎拔力八达内心其实并不愿意遵守这个诺言。毕竟,是他发动了政变,且在大都内获得了众多蒙古贵族的支持。他还曾派人占卜,得到的卦象显示自己出生的年份更利于长久统治。当他向海山暗示这些时,海山勃然大怒,率领蒙古铁骑兵分三路直逼大都。爱育黎拔力八达深知自己手中没有与之抗衡的资本,只能无奈接受 “兄终弟及” 的提议。

海山去世后,爱育黎拔力八达顺利继位,是为仁宗。可他一上位,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立为皇太子,全然不顾与哥哥的约定。武宗的两个儿子和世㻋和图帖睦尔则被他下令离开大都。后来,和世㻋西逃至察合台汗国,察合台大汗燕只吉台对其十分同情。仁宗在和世㻋离开后的第四个年头去世,他的儿子硕德八剌继位,即英宗。英宗被侍卫铁失杀害后,忽必烈嫡曾孙也孙铁木儿被拥立为帝。而对于和世㻋和图帖睦尔来说,他们作为武宗的后代,始终是也孙铁木儿皇位的巨大威胁。

1328 年七月,也孙铁木儿在上都去世,留下年仅八岁的儿子阿速吉八。八月,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宣称 “祖宗正统在武宗之子,有不顺者斩”,迅速控制了大都局势。随后,他派使者前往漠北邀请和世㻋继位,但因路途遥远,和世㻋一年后才能回到漠南,燕帖木儿便先拥立图帖睦尔为帝,“两都之战” 就此爆发。最终,大都军攻入上都,倒剌沙出降被杀,阿速吉八死于乱军中。

图帖睦尔虽然登上了皇位,但他心中始终忌惮哥哥和世㻋。当和世㻋应他的邀请返回时,在两兄弟相会于王忽察都仅四天后,和世㻋突然死亡,年仅三十岁。虽然凶手指向燕帖木儿,但图帖睦尔无疑是共谋者。此后,图帖睦尔再次即位,成为元文宗。然而,他在位期间,因毒杀兄长一事,内心深受煎熬,加之崇尚佛教,愈发愧疚。临死时,他请求皇后立其兄的儿子为帝,才觉有颜面去见兄长于地下。

宋朝和元朝的这两段 “兄终弟及” 故事,何其相似。在权力的诱惑面前,亲情变得如此脆弱不堪。无论是宋朝的赵光义,还是元朝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图帖睦尔,都在登上皇位后,违背了曾经的约定,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坐稳皇位,不惜对亲人痛下杀手或加以迫害。这种为了权力而丧失人性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王朝皇位传承背后的黑暗与残酷,也让我们对那些被权力扭曲的灵魂感到深深的悲哀。历史的这一幕幕,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贪婪与丑恶,值得我们后人不断反思。

希望大家点赞关注,更多精彩历史故事等你来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古今史话匣子

古今史话匣子

打开史话匣子,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如潮水般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