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条美丽的额尔古纳河上,有一群犁浪的兵……(上)
界河上犁浪的兵
■郑茂琦

船艇编队在额尔古纳河上航行巡逻。 李双明 摄
塞北的春来得很迟,时间到了四五月份,额尔古纳河两岸依然看不见绿茸茸的草地,只有一片片莽莽的淡黄。不过,太阳终究带来了暖意,靠岸的江冰坍下去,解开的冰排一块块相互摩擦着、冲撞着向下游漂去。
额尔古纳河是中俄的界河,每当冰河解封后,巡逻艇大队组织进驻点位的日子就到了。十几条巡逻艇组成的编队沿着弯弯曲曲的额尔古纳河溯游而上,驶向沿途设置的一个个艇组码头,开始新一年的常态化水上巡逻。
巡逻艇一艘跟着一艘,船尾在河面上犁出道道三角形的浪花。那浪花像极了农田里闪亮的犁头。
漂浮在江面上薄薄的冰块很大、很锋利,夹杂着枯叶和树枝布满了整个江面。
艇长陈华记得,那天航行没多久,他就感到推油门时船艇加速乏力。他皱了皱眉,吆喝了句“掏泵壳”。巡逻艇一侧的马达很快就熄火了。
一旁的航海兵脱掉上身的军装,光着膀子掀开泵舱,跪在前甲板上,一只胳膊毫不犹豫地伸进盛满冰水的泵舱里,把挂在进水格栅上的漂浮物一点点掏出来。才十几秒,他的胳膊就被冻得发紫。
陈华是巡逻艇大队的老兵了。他拍拍航海兵的肩膀,示意时间已经不短了,换自己来作业。接着,他也脱去上衣,挽起袖子,身子几乎趴在甲板上,把胳膊浸在冰水里,摸索着格栅上剩余的漂浮物。
陈华向我讲述这段故事时,眉头一直紧锁着,额头不时浮现出一道道皱纹。
陈华从四川大凉山入伍来到内蒙古边防的时候,是一个冬天。火车一驶进白茫茫的雪野,他心里就感觉到丝丝凉意。不过,大凉山的娃娃啥时候也不怕吃苦。入伍17年了,他在界河上也航行了17年。
“额尔古纳”在蒙古语中意为弯曲的河流。作家老舍初到这片草原时,曾形容这里的河像“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也许弯弯曲曲就是草原河流动人的旋律。
陈华觉得,界河是那么美,就像家乡逶迤的群山一样美,但就是这样一条美丽的河流,却让巡逻艇大队的官兵不知吃了多少苦头。
每年下点,老兵们最担心的就是船艇搁浅。越往上游走,河道越狭窄弯曲,最窄的地方只有一两个船位那么宽,稍不注意船艇就会陷进泥沙里。
(本文选自2025年4月29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版。)
编辑:王捷
主编:张诗梦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