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赵一曼的儿子给毛主席寄了封讽刺信,毛主席回复了6个字
毛主席本就是写诗作词的高手,所以对诗词特别上心。他点起一根烟,开始认真琢磨起诗词来。不过,诗词里的内容却让他慢慢沉下了脸。
这首诗词吧,句子对仗挺工整,情感也挺到位,但仔细一读,里面全是挖苦人的意思。毛主席眼看就要生气了,可当他看到写这词的人是谁时,怒气又消了点,原来是陈掖贤啊。
知道他是抗日英雄赵一曼唯一的儿子后,主席默默抽了一口烟,心里的气儿也就平了。接着,他转头对旁边的助理,简单说了六个字来回应。
陈掖贤咋会给毛主席写了封挖苦的信呢?毛主席看了以后,他又回了些啥?
【幼年与母亲赵一曼的艰苦往事】
赵一曼,她本来的名字是李坤泰,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挺有钱的家庭。她小时候就接触到了不少新思想,心里头特别渴望自由和民主。
1926年那会儿,21岁的赵一曼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大革命闹失败后,组织上安排她去莫斯科的中山大学继续深造。
就在那会儿,赵一曼碰到了她后来的老公,共产党成员陈达邦。
陈达邦虽然比赵一曼晚成为党员,但他在那批去苏联学习的党员里,却是担任组长的角色,可以说是赵一曼的上司。
在坐船去莫斯科的路上,赵一曼老是因为晕船吐个不停,感觉特别难受。这时候,陈达邦就主动站出来,细心地照顾她。一来二去,他们俩之间的感情就慢慢升温了。
在去苏联学习的路上,赵一曼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一超,并且和陈达邦喜结连理。结婚后没多久,她就发现自己怀孕了。
就在这时候,赵一曼得知国内斗争的情况有了新变化,现在特别缺一批能干的女性干部。
作为一名党性原则非常坚定的女党员,尽管心里万分舍不得,而且怀着孕,但她还是告别了丈夫,走上了回国的长途旅程。
1928年冬天,赵一曼怀着六个月的身孕回到了上海。那时候的上海,被一种压抑和恐惧的氛围所包围,而赵一曼作为孕妇,却成了她最好的掩护。
考虑到她怀着孕工作不太方便,组织就安排她去了湖北宜昌,负责地下联络。就是在那里,她生下了儿子陈掖贤。
不过,赵一曼生孩子那会儿可真是惊心动魄,遇到了好多危险。
到了宜昌,赵一曼身边没个熟人,为了把任务搞定,只能硬着头皮在江边找了个小破屋租下来。跟她住一块儿的,就只有一个房东老奶奶,地方挺隐蔽,也挺安全。
这房东人挺好的,从来不过问她具体是干啥工作的,知道她怀孕后,在生活上给了她不少关照。
但那位房东大妈,毕竟是个老脑筋,特别讲究老一套,觉得有外人在自家生孩子会带来霉运。所以,就在赵一曼快要生孩子那会儿,她硬下心来,把赵一曼给撵了出去。
冬天快过完了,但江边的风还是又冷又湿。赵一曼身子沉甸甸的,在房东家门口走来走去,脚步显得很沉重。
她真的没法走开,一来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二来她还没跟组织说一声这突然的事儿。
赵一曼摸着自己的肚皮,眼泪止不住地流:“宝贝,妈妈真对不起你啊……”
这天晚上,赵一曼就在房东家门口那堆草里凑合睡了一宿。还好,第二天一早,邻居那位太太出门时瞧见了她,心一软,就把赵一曼领回了自己家,这样她才顺利地把孩子生了下来。
瞅着怀里的小宝贝儿子,赵一曼嘴里自然而然地蹦出了个名儿:“宁儿”。
她心里头就盼着儿子能过上安稳日子,还特别期待革命能成功。说来也巧,孩子来到这世上的那天,正好就是那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离世的日子。
后来,赵一曼在工作中的不少行为让反动政府起了疑心。好在她脑子转得快,靠着同志们的帮忙,顺利溜到了上海。
1929年9月,赵一曼在上海休息了好几个月后,接到了新任务。组织让她和一位姓王的同志假装成夫妻,一块儿去南昌。
那时候,宁儿还没满一岁,赵一曼只能带着他一块去南昌干活。
没想到小小的宁儿无意间成了他们工作的绝佳挡箭牌,这一家子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过了大半年。
宁儿在南昌那会儿,慢慢学会了开口说话和迈步走路。看着小家伙一天天地茁壮成长,赵一曼这个当妈的,心里头真是觉得特别满足和快乐。
但那时候,啥事儿都可能突如其来,说变就变。
王先生老是因为和同事频繁开会,被反动派的特务给盯上了。再加上有叛徒出卖,结果南昌那里的江西省委也暴露了。
王先生连忙告诉赵一曼和她儿子赶紧撤离,结果他自己在断后时英勇地献出了生命。
现在冬天又来了,赵一曼和宁儿在南昌的街上漂泊,这场景和一年前她快要生孩子那会儿挺像的。
最后,在热心人的援手下,母子俩顺利抵达了上海。赵一曼成功联系上了上海的党组织,她把南昌那边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讲了出来。
赵一曼经过两次惊心动魄的事儿后,心里直犯嘀咕:带着宁儿东奔西跑的,这到底是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呢?
革命的道路很长,免不了要流血斗争,她心里清楚自己随时可能献身,但宁儿还年幼,老跟着自己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总不是个长久之计。
有了上海党组织的帮助,赵一曼顺利进了中央苏区开始工作,她和儿子终于能过上一段比较平静的日子了。
在工作时,赵一曼总和同事们拉拉家常。同事们得知赵一曼的老公是陈达邦后,竟然给她另外介绍了一个对象。
这个人就是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同时也是陈达邦的亲生妹妹。赵一曼压根儿没想到,这俩姑嫂会在这种场合碰面。
陈琮英瞅着自己的大侄子,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她总是尽力帮着这对母子。这时候,赵一曼心里琢磨开了:要不把儿子托付给陈家照顾吧。
1931年,九一八事件突然发生,赵一曼主动站出来,要求去东北参与抗日斗争。
走之前,她去了照相馆,和儿子照了张唯一的合照,然后很不情愿地把宁儿送到了大伯陈岳云那里。
那时候,赵一曼也没忘了在莫斯科的老公陈达邦,她写了封信,把儿子的近况和照片一块寄了过去,然后她就又忙东北的抗日工作去了。
她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和儿子相见,两人阴阳相隔。
【历经坎坷得知母亲是抗日英雄】
宁儿被送走时年纪尚幼,所以对妈妈的印象一直很朦胧。
到了大伯家,陈岳云把宁儿当亲生孩子一样对待。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宁儿有了个正式的名字,叫陈掖贤。
陈掖贤一点点长大,性格却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怎么爱搭理人。但就算是这样,大伯陈岳云还是一直很关照他。
陈家跟赵一曼家一样,都是个有名望的大家族。陈岳云手里还有一家印刷报纸的公司,所以陈掖贤的生活条件那是相当的好。
陈岳云为了培养陈掖贤,真的是下了血本。陈家有很多书,陈掖贤最爱做的事就是整天埋头在书海里。
时间一长,陈掖贤渐渐迷上了诗词,老是自己嘟囔着背诗,到了11岁,他就开始自己动手写诗了。
时间过得飞快,陈掖贤在伯父家里一晃就是十多年。后来,他老爸从法国绕了一大圈回到国内,他才离开了伯父家。
1943年,陈达邦回到国内,直接去了重庆找他的哥哥陈岳云。两兄弟好长时间没见了,这次相聚特别高兴。陈岳云的妻子也带着儿子陈掖贤过来,让他们父子俩见见面,认个亲。
现在,陈掖贤已经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了,个子窜得快要赶上他老爸陈达邦了。父子俩一见面,就开始互相端详,最后还是陈掖贤,声音有点小颤抖地喊了声“爸爸”。
看到儿子身体健壮,说话也很有条理,陈达邦心里头对大哥一家真是感激得不得了,接着就转头问陈掖贤:“你妈妈有没有来信啊?”可没想到,陈掖贤这时却默不作声了。
新中国一建立,陈掖贤就成功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毕业那会儿,他被安排到北京工业学院去当老师了。
直到现在,陈达邦他们这些人,压根儿没想到赵一曼竟然是自己的亲人。
1950年的时候,电影《赵一曼》和大家见面了,这对父子也一块儿去影院看了。赵一曼的那些英雄故事真的很打动人心,不过呢,他俩当时还不知道赵一曼真正的身份是啥。
赵一曼这个名字,是她在去了东北之后才开始用的,以前她一直叫李一超。
说到陈掖贤,他只知道妈妈在东北已经不在了,但并不清楚赵一曼其实就是他的亲生母亲李一超。
这时候,陈琮英也没闲着,他正使劲儿打听赵一曼到底去哪儿了。
作为任弼时的妻子,她比陈家父子更了解些内幕,不过呢,她也就知道李一超在东北有个外号叫“赵大姐”,但具体这个人是不是赵一曼,她心里也没底。
1957年的时候,中央那边最终确认,李一超其实就是大家熟知的赵一曼。这事儿也让陈掖贤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母亲是那个名声在外的抗日大英雄。
那年,陈掖贤去了东北,为了悼念他的母亲。没想到,他收到了一封母亲生前写的信,而这封信竟然迟到了21年。
赵一曼在离世之前,亲手写下过这样的话:
你妈没好好教你,这真的是挺让人难过的……宁儿啊,你得快点长大,好让你妈在天之灵能安息……别忘了,你妈是为了国家才走的!
看完这封信,陈掖贤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哭得停不下来。
赵一曼的身份既然已经确认了,按照规定呢,烈士的家属是能领到一笔抚恤金的。但陈掖贤却坚决不要,他说啥也不肯要这笔钱。
我妈为了国家献出了生命,这事儿根本无法用钱来衡量。我从她那儿能接过来的,就只有她的那股子精神和留下的愿望了。
【心怀忧愤给毛主席寄讽刺信】
在北京工校教书那会儿,陈掖贤因为教书教得好,人品又正直,深得学生、同事还有领导的夸赞。后来,他还跟一直喜欢他的学生张友莲成了家。
下班之后,陈掖贤不光是个工作能手,还特别有才华,爱好也挺多,尤其是写诗这块儿,他简直爱得不行。他写的诗还挺受认可的,都送到毛主席那儿去了。
毛主席翻阅了陈掖贤的诗词后,很有感触地说:“这家伙要是走正路,那前途不可限量;要是走了歪路,同样也不容小觑。”
陈掖贤在平日里还是话不多。他心里想的特别多,对老百姓的日子都瞧在眼里,最后都化成了诗词,把所感所想写了出来。
他这人吧,心思特别细腻,也很有才华,这是他的长处。不过呢,他不太会说话,这也算是他的一个短处。
1960年的时候,陈达邦瞧见自己儿子日子过得挺拮据。那会儿,他还在政协上班,就领着儿子去了政协的食堂。他拿出自己的饭票,给儿子陈掖贤换了一盘香喷喷的红烧狮子头。
瞅着那香气扑鼻的美食,陈掖贤心里头却较上了劲,觉得自己没能和老百姓一起吃苦,硬是没接受老爸的好心,扭头就回了自个儿家。
之后的日子里,陈掖贤心里老是放不下那件事,翻来覆去地想,最后他决定给毛主席写封信。于是,就出现了毛主席看到的那首挺有挖苦味道的《忆秦娥》。
知道他是赵一曼的儿子,加上国家现在事儿多,毛主席自己也挺忙,就没再深究这事儿。他只是轻轻跟旁边等着的秘书说了声:“这孩子挺可怜的。”
然后就没了动静。
可是,陈掖贤却被周遭的人与事搞得心情极度低落,陷入了深深的悲伤里。
就在这时,陈掖贤家里出了问题。
张友莲跟他离了婚,闺女陈红也被他送到了四川的姨妈那里养,这让陈掖贤心里更难受了。
1982年8月15日,正好是抗战胜利的日子,陈掖贤因为实在受不了精神上的痛苦,最后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去世时54岁。
赵一曼这位抗日女英雄的儿子,后来走上了和母亲一样的道路。他最终也献身于革命事业,仿佛是在追随母亲的脚步。
在陈掖贤离世了23个年头之后,电影《赵一曼:我的妈妈》登上了银幕。整部电影就像是一场妈妈和儿子超越时间的内心交流。拍摄这部电影的人,通过特别用心的画面,把那份没能实现的相聚给补上了:
我宝贝儿子,妈没亏待你,因为妈是英勇地去面对死亡的。
我那可怜的孩子,妈真的又亏欠你了,你还得继续苦哈哈地过日子。
快点长大吧,宁儿,等你成了大人,记得骄傲地跟每个人说,你妈叫赵一曼。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