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闭关锁国”反伤己?中美造船实力对比刺痛美国人神经

叁江品历史 6天前 阅读数 5 #历史

2024年4月17日,美国突然对中国造船业挥出重拳。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华启动“301调查”,计划对涉及中国制造的货轮征收天价“港口费”。这让人不禁想起二百年前清朝闭关锁国的历史——只是这次举着锁链的,竟是自诩“自由灯塔”的美国。

特朗普的“造船强国梦”有多离谱?

这个曾经在真人秀里高喊“你被开除了”的商人总统,如今把矛头对准了中国造船业。他盘算着:只要把中国船挡在国门外,各国就会把订单送到美国船厂,重振昔日“一周造一艘航母”的辉煌。

可现实给特朗普泼了盆冷水。美国造船业早不是二战时的巨无霸——70年间本土造船量暴跌85%,核心产业链支离破碎。如今全美能造大船的船厂只剩20%,连军舰用的集成桅杆都要依赖进口。反观中国,2024年包揽全球74%新船订单,12万艘商船组成的“海上长城”守护着全球贸易命脉。

更讽刺的是,美国引以为傲的能源出口正被“卡脖子”。作为全球最大LNG出口国,美国竟造不出液化天然气运输船,90%能源运输依赖外国船只。特朗普妄图用行政命令扭转乾坤,却忘了重建造船业需要几十年积累,而他只剩不到4年任期。

中美造船较量:56%与0.04%

上海长兴岛的造船基地内,8个超大型船坞昼夜不息。这里一年下水的船舶吨位,抵得上整个美国造船业20年的产量。2024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造船量占全球56%,手握63%订单;而美国仅交出28艘小船,总吨位不足中国的千分之四。

成本对比更令人咋舌:同样造一艘成品油轮,美国报价1.25亿美元,中国只要3650万;建造风电安装船,美国要价6.25亿,中国成本直降一半。这差距不仅源于人工成本——长江口200公里内聚集着上千家配套企业,从螺丝钉到发动机全产业链自给自足。而美国造船厂40%核心部件依赖进口,连曲轴都要从德国采购。

技术革新速度更让美国望尘莫及。江南造船厂把集装箱船建造周期从28个月压缩到13个月,沪东中华的LNG船生产效率提升3倍。反观美国船厂,造同样吨位的船要比国际标准多花60%工时,军舰质量还频频曝出焊接缺陷丑闻。

”闭关锁国“的反噬:美国民众要为特朗普的任性买单

特朗普的“美货美运”计划看似美好,实则暗藏危机。目前美国商船运力仅占全球1.4%,却要在3年内提升到5%。强推新政的直接后果,是海运成本暴涨50%——从中国进口的集装箱运费将飙升600-800美元/箱,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转嫁到沃尔玛货架上。

受影响最大的竟是特朗普的“铁杆粉丝”。中西部农民每年500万吨大豆出口依赖海运,运费上涨可能让他们损失50亿美元收入。而蓝领工人期盼的造船岗位,需要数年专业培训才能上岗,远水解不了近渴。更讽刺的是,美国造船业时薪高达45美元,若真重建产业链,造船成本会比现在还高4倍。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8世纪英国为保护纺织业颁布《航海条例》,最终催生了美国独立;如今特朗普的贸易保护,可能亲手掐断美国能源出口的生命线。毕竟中国手握全球80%绿色船舶订单,当新能源时代全面来临,拒绝中国制造的美国船只,恐怕连环保标准都达不到。

上海黄浦江畔的万吨巨轮披着霞光出港,这一幕恰似中国制造的缩影——没有疾风骤雨式的革命,而是用二十年磨一剑的韧劲,织就了覆盖全产业链的造船网络。反观美国,金融资本的短期逐利掏空了制造业根基,如今想要“临时抱佛脚”,只怕为时已晚。

特朗普的“闭关锁国”闹剧,暴露出西方模式的深层困境:当产业空心化触及国家安全红线,保护主义不过是饮鸩止渴。

素材来源:

直新闻丨定向打击中国造船业,特朗普想干啥?丨思辨风云

羊城派丨鱼眼·观察丨中美造船业博弈:中国以体系韧性不断突破“天花板”重构全球格局

第一财经丨从中美造船多维度对比,看美301调查结论的荒谬|专家热评

央广网丨陈建榕:美国对华造船业限制措施实为“剜肉补疮”之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叁江品历史

叁江品历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