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照顾邻居多年,我2018年盖房多占了半米,父亲直接拆了
那年老家的房子要重新翻修,我想着我们邻里几十年交情,占点地应该无所谓吧。
可没想到,这事儿让一向温和的父亲发了急脾气。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搬来梯子,捣鼓了一阵,那半米地还真被他拆了。
父亲的做法让人很不解,但却包含了他的深情厚义。
邻居陈伯一家热心帮忙我叫周国明,今年50岁。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住在东面的老院子,一家三口和陈伯一家比邻而居。
陈伯比我父亲大三岁,两家交情一般人看了都感动。
陈伯和他的妻子桂兰大娘心肠很好,我们盖新房时,他们两口子忙前忙后,像是自家事儿一样在操心。
我们家盖房那时,东面一片土路,陈伯白天在队里忙活,晚上回来就帮着我父亲运土。
砖瓦无处摆放,他主动腾出自家院子,给我们做临时堆场。
桂兰大娘更是不用说,厨房里烧火做饭,忙得一点闲空都没有。
桂兰大娘的无私付出时间过得飞快,没想到几年后,桂兰大娘怀上了二胎,可事情却并不顺利。
母亲生我弟弟没多久,桂兰大娘的预产期也到了。
1980年四月的一天夜里,父亲被陈伯一声急喊叫醒,立马去找村里的接生婆王婶。
那晚,父亲在陈伯家院里走来走去,母亲在厨房烧水生火,俩人比陈伯还着急。
结果不太好听,桂兰大娘因为高龄生产大出血,没能挺过去。
她刚生下了儿子,自己却永远地走了。
刚出生的小宝儿和姐姐大妞,就这样失去母亲。
陈伯一时接受不了,只能把孩子都交给我母亲。
一寸不多占:父亲严守原则陈伯家也是不容易,老婆走了,他一度想把小宝儿送人。
可是父亲说什么都不让,把孩子带回了家,和我们的小弟一起养。
父亲对陈伯说:“嫂子走了,我就是孩子们的妈。”母亲更是下定了决心,俩孩子一块儿养,可不能怠慢了。
这么多年过去,邻里关系一直很好。
刚刚过去的这几年,我计划着给老房子翻修,考虑到旧房子占地多,想着向陈伯家方向多占了半米的地。
陈伯挺爽快:“大明,你随便占,咱们是邻居这点关系还计较什么?”可我没告诉父亲。
一天,父亲突然跑去工地,一看新房多占了半米的地,气不打一出来。
指着我就说:“你给我回来!
干什么干这事儿?占人家地不道义!”我解释了半天,说陈伯同意的,可父亲坚决不同意。
我这房子,真的就在父亲的命令下拆回原样。
父亲的话让我回味深长:“占人便宜不厚道,交情是靠道义维持的。我们帮过陈伯,但不能白占人家的地。”他说得对,做人要厚道,这是跟多少年的邻里关系维护下来的原则,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方便损害了这份情谊。
相互扶持,共同成长这样我们家四个孩子跟陈伯家孩子在一起长大,无论是做工、上学、成家,关系都像亲人般亲密。
大妞在工厂里第一月工资全给我父母买了新衣服,父母都快掉泪了。
陈伯家的宝儿更是把我们家当成自己家,上学时跟着父亲学修理汽车,长大成了家的宝儿常回来看望父母,感恩不已。
邻里几十年交情,说着容易,但其实每一步都有道德和情感在维护。
父亲那句“滴水的地方不能多占”,看起来小事,却传递了我们这一代人对待邻里关系的原则。
母亲走在村里,每次见到陈伯,都会笑着打招呼。
陈伯家有什么事也是第一时间来找我们帮忙,尤其是做饭的桂兰大娘不在了,母亲常去帮忙。
大妞和宝儿从小跟着我妈长大,感恩的话那是经常说,感情都在日常点滴中体现。
到了2018年,房子盖好了,父母特别满意。
陈伯家也总是来串门,日子过得特别和谐。
那些我们亲手帮忙盖的砖瓦房,不仅是住的地方,更是我们这几代人的情感寄托。
再回头看,父亲的话让我学会了很多:做人要稳当,邻里相处要厚道,良好的关系是靠相互帮衬和真心付出维持的。
结尾,大家或许会问,为了一点点地方,是否真的值得这么较真?
但如果你与父亲一样经历了与邻居几十年的感情,你会明白,不争那一寸地,守的是做人原则和邻里情感。
道理虽然老土,但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最朴实的信念和坚持。
这才是我父亲让我传承下来的最宝贵的家风。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