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这么下去,广州落后有点大了

大家好,我是地产高富帅。
五天假期就这么快结束了,小编今年也没打算参与人口大迁移的动作,确实也没给市场带来一些消费,不过今年假期的感受倒是非常直接的。
今年假期的深圳,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比较多,也侧面反映了一个现状,很多朋友并没有回家过节或选择出游,都选择了本地娱乐与消费。
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主动规避"假期大迁徙",背后是时间成本、经济压力(如返乡人情开支可能远高于本地消费)以及对"伪团聚"(被催婚/攀比等)的抗拒。
深圳作为移民城市,这种表现尤为明显,与其回家来回的路程加上几天的消费之处,不如在本地来几天自娱自乐,也更加反映了整体消费降级的基本底层逻辑。
隔壁的广州,近期一些朋友动静是更加明显,如今中美贸易站开打,作为核心产业之一的传统制造业占比高,让广州对外部市场波动格外敏感。
有不少亲戚朋友都感受到整体订单在持续降低,出口的产品来自广州出品的真的不在少数,广州的物流产业也是受到影响较大的。
小编前段时间也去了一趟广州,整体观感也呈现两极化,一个方面是真羡慕广州的整体生活节奏,对比深圳,香港绝对是“一个天一个地”,悠闲自乐来兄容绝对不会太过。
另外一个方面,有感叹广州整体产业确实还是在10几年的基本动态,特别是感受到商业氛围,依然还是小众社区型为主,大家消费更加追求市井与性价比。
是广州这边缺乏有钱人,还是真的大家整体收入会比深圳低了,这个问题小编也真的没办法回答,但从很多广州生活的小伙伴脸上似乎又看到一些欣慰。
虽然深圳确实观感要更加现代,更加激情,但是整体人疲惫感更强,这也是小编对两个超大一线城市的整体观感。
不过从整体来看,广州作为四大一线城市,似乎真的不算太客观,新兴产业匮乏,起步太晚,高端商贸似乎还有距离,传统制造业出口物流等受到较大冲击。
城市竞争,谁能笑到最后?城市的GDP数据就像一场年度大考,谁家孩子考得好,谁就能在朋友圈里狠狠秀一把。
但是今年的“成绩单”,却让人大跌眼镜:站在巅峰的广州,居然连续两年垫底。这可不是说你家孩子考了倒数第一这么简单——而是这位“学霸”突然在时代的浪潮中迷失了方向。
2025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广州GDP总量达到7532亿元,但同比增速仅为3%,较2024年同期3.6%的增速进一步放缓0.6个百分点。

这一表现不仅在全国GDP十强城市中垫底,更引发外界对这座老牌一线城市发展动能的担忧。
作为广州经济的传统支柱,汽车制造业正经历深度转型阵痛。日系合资车企市场份额持续萎缩,而本土新能源品牌尚未完全填补空缺。
广汽集团等龙头企业虽加速电动化布局,但产能调整与供应链重构仍需时间。一季度广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放缓,直接拖累了整体经济表现。
前段时间,广州也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汽车必须要雄起,全力强行把小鹏汽车拉到C位,这也是最无奈之举了。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行业,又是一线城市中最拉垮的存在,2025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3%,土地出让收入缩水近两成。
曾经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足够规模,导致经济增长青黄不接。
广州再不拍地,再没有足够的住宅供地,这盘棋恐怕有点麻烦了,新型产业仍然需要时间孵化,传统产业仍然需要占据核心位置。
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些新兴产业,广州起步晚、投入少,成绩远不如深圳耀眼。
广州不少产业园区也有点“老派”,缺乏类似深圳前海或上海张江的创新氛围,高端人才和资本自然不愿多看一眼。
就在节前,广州土拍市场迎来又一个突发,原定于4.30日上午10点拍卖的天河金融城起步区AT091007地块,宣布终止交易。
细说这块地,估计也是大家最熟悉的综合体类型地块,该地块起拍总价约为660000万元,如扣除安置房和公服配套,折合楼面价约为33723元/平。

虽然说位置还是非常不错的核心区域,但是算过账,估计没有哪家开发商有这个勇气了,地块体量虽然有22万平,但配建几乎占了一半。

除去需要配套的商业,其他公建,整个地块能对外出售的,仅有12.2万平住宅,按照这个实际可售面积,楼面价就高达54098元/平。
要知道这个区位,早期就已经有4.7万//平的拿地纪录,相同的区位,如今这个楼面价确实还是有些许压力。
这个量级的土地成本,加上目前广州全市新房去化周期为22.9个月,天河也达18.7个月,或许如今甭管是国企央企,都还是没有那么大的胆量赌周期了。
广州现在土地市场,真的是极度疲软啊 ,往年动辄千亿的出让体量,如今一个季度就卖出两块地,如果不是节前自己兄弟越秀捧场,真的是难看啊。
这次出让的是金融城核心地块,金融城也是广州为数不多的有点含金量的金融中心,是除珠江新城外唯一成规模的金融集聚区,与琶洲数字经济、鱼珠临港经济构成“黄金三角”,是广州东进的战略支点。
其实这个区位价值还是非常高的,但是这次出让条件确实太高,公建商业体量太大,开发商不想赌博也非常理解。
但是整体发展角度来看,金融城相对于珠江新城来说,金融业的总部基地地位还是偏弱,如今银行区域总部的数量很明显还是与珠江新城存在差距。
如果未来达不到广州金融走廊的高度,或许又是一个普通商办区位的缩影,因此对于未来的产业招商落地,金融城仍然任务重大。
不过,这块金融城用地,估计也会安排回炉再造,很有可能减少商办面积,降低开发商的运营成本,再来一次上架还是非常有可能。
2025年的小阳春,真的是瞬息万变,还没享受点福利就感觉凉凉了,这种“乍暖还寒”的局面,本质上反映了中国房地产行业 新旧动能转换期的阵痛。
对于广州这种四大城市来说,整体还是不太客观,各种产业都面临其他城市的强势追击,广州产业转型必将还是要迎接不短的阵痛期。
总的来看,这一份“成绩单”已经清晰地告诉大家:靠传统路数混日子的城市,正在被时代抛在后面。
今天就聊到这里,对广州有想说的朋友也欢迎留言,也感谢大家这么好看,也愿意给我点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