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教授想说明什么?

谭浩俊 3天前 阅读数 75 #推荐

5月1日,北大教授饶毅在其个人公众号发文《请勿错怪王辰教授》,引发争议。2日上午,他在《医学培养的时间与医生收入》一文指出,协和医学院长期实行的4+4制度,前4年是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学习生物系课程,后4年在协和学习,教学内容与中国5/6年制医学院一样,并无神秘内容。他还强调,医生培养不是在医学院的年限越久越好、学位越多越好,毕业之后的实习、实践也很重要。

饶毅教授到底是想帮协和医学院说话呢,还是想帮董小姐说话,或者帮“4+4”模式说话,感觉都说到了,又都没有说到,都像回应,又都不像回应,都似辩解,又不似辩解,让人听了之后反而更加糊涂、更加不知所以然了。

实际上,在肖飞事件上,公众关注的并不是肖飞和董小姐的关系问题。这类问题,近年来多了去了,没什么好关注的。也不是董小姐的文凭、能力,更不是美貌。真正关注的,是伴随着董小姐超出常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并最终直指协和医学院的“4+4”模式。

按照饶毅教授的说法,协和医学院的“4+4”模式,关键是后面的“4”,亦即在协和的4年学习,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因此,协和的4年,与其他医学院的5/6制水平差不多,甚至水平更高。这就等于告诉其他医学院,你们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5、6年时间才能比得上协和4年的学习时间。

且不说饶毅教授的话会得罪其他所有医学院,会盲目夸大协和4年教学的水平,而且,也暴露了一个更为突出,也更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谁才有资格上协和“4+4”模式的大学,谁才有资格到协和工作。

如果不是肖飞事件的发酵,以及董小姐的“身世”被趴出,知道“4+4”模式内幕的或许只是极少数人。现在,希望了解内幕的人则越来越多了。因为,董小姐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经济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能够在后4年协和的学习中,经历内科、骨科、妇科、胸外科等多个岗位,并顺利加入医生行列,且不断被曝出论文方面的问题,那么,背后有什么样的秘密呢?

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进入很公众的视野,那就是能够进入协和4年学习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都是些什么人呢?是否都是通过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方式选拔出来的呢?在已经录取和毕业的“4+4”模式学生中,有权、有钱、有人脉的人占比多高呢?平民的孩子占比又有多高呢?

我们说,中国的高考制度是所有制度中,公平性最强的一项制度,它为无数普通居民、尤其是农民的孩子,找到了一条通往成功、通往幸福的路。为什么在农村,在工厂,家里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会成为一种共识,就是因为高考的公平给了他们希望,也给出他们努力的方向。虽然也出现了诸如过度在乎升学率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说,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高考之路,还是最公平的路。过度在乎升学率,是学校管理的问题,不是公平问题。高考制度真正出现问题的,是在一些重点大学具有自主招生权力开始,高考的公平性在被严重打破,名校明显在向精英阶层、权贵阶层、富人阶层和关系户倾斜,普通居民的孩子,似乎正在被这样的招生制度边缘化。

而协和“4+4”模式,更可能是破坏高考公平性非常重要的一个漏洞。就算当初在制度设计上没有问题,实际执行结果,也会漏洞百出。对普通民众来说,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方面,宁可选择盲盒,也不要这样的透明。因为,这种透明,使不公平被公开化、合法化了,对普通居民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成绩和能力,要想进入到协和“4+4”模式中去,比登天还难。相反,精英阶层、权贵阶层、富人群体的孩子,则轻而易举就能进入。就像董小组一样,我们并不认为她不是一位优秀生,但是,有没有她的论文、岗位等那么优秀,恐怕就缺乏公信力了。

所以,饶毅教授费尽力气帮“4+4”模式解释和美化,除了给人以帮助开脱的感觉之外,只会帮倒忙,只会让公众对“4+4”模式更加质疑,对协和实行这样的模式的初衷也表示怀疑。而饶毅教授自己,原本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也会因为此起事件受到很大损伤,会让公众认为,饶毅教授不过是精英阶层的一员,他的眼里,还是精英和权贵、富人,而没有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民的孩子等。如果眼里有公平,就不会对这样的模式表示等同,至少,应当指出这种模式的问题,而不是帮这种模式辩护和美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谭浩俊

谭浩俊

著名财经评论员,媒体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