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60年代,好一场幻觉
大家都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全球左翼运动风起云涌,法国有红五月,意大利有红色旅,日本有赤军,美国有黑豹党。之所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全球兴起了左翼运动,其主要原因在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很快的又进入到了生产过剩阶段,这个阶段再一次导致了经济危机。危机之下,由于冷战形成了东西方对峙的格局,世界大战无法直接爆发,于是,汹涌的民意很快的转化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因此,上世纪六十年代,全球范围内的青年们都是很激进的。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革命前夕》讲述的就是这种激进青年在即将爆发大的运动之前的一种生活状态。一个中产阶级的青年原本有着自己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姨妈的到来给这个青年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涟漪,姨妈的美貌,姨妈的善解人意,姨妈的无话不谈等都让青年有了一丝丝的新鲜感,这种新鲜感逐渐的模糊了伦理的边界,青年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姨妈。
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允许这样的爱情的存在,青年即便是跟姨妈真心相爱,但两个人却无法真正走在一起,于是,青年被迫娶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女孩,再次遇见姨妈,两个人只能是留下无尽的惋惜。
之所以要在前面交代上世纪六十年代全球左翼运动的背景,原因在于左翼运动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先进性,这种先进性是冲破一切藩篱的力量。现在被当作政治正确的同性恋文化,性少数群体文化,女权文化等等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遗珠。可以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孕育了这些文化。
因为是对于旧有的制度发起的挑战,左翼运动更多的是一种觉醒,觉醒于旧有的制度对于人的桎梏,因而勇于打破藩篱,冲出牢笼寻找真正的自己。这其实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叶,一战结束后,一部《玩偶之家》使得国人们对于冲破旧有的制度有了深刻理解。后来它虽然成为了妇女解放的引导性作品,但前期的《玩偶之家》影响到了更多的人,不仅仅是女性,就连男性也看到了其中的桎梏与冲破。诺拉的出走就是一种无声的反抗。而这种出走,正是诺拉敢于对抗旧有的制度,从而真正意义上解放了自己。因为从旧有的制度中走出来之后,诺拉需要真正的自食其力,这个时候,诺拉才能谈论自由与解放,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
相比较于《玩偶之家》本片所倡导的理念更符合六十年代的欧美社会,中产阶级代表着一种具有着高度妥协性的阶层,因为他们有所顾虑,所以他们的解放并不彻底。片中的青年人一方面眷恋自己的姨妈,另一方面却无法永远的跟自己的家庭以及物质条件划清界限,因此,本片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两个人的叹惋。
而这种现状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左翼运动的必然结局,因为没有彻底革命的勇气,也没有敢于彻底放弃自己拥有一切的勇气,看似轰轰烈烈的革命最终却没有像一战结束后的革命那样推动整个世界的进程,最终,看似浩浩荡荡的左翼运动在六十年代留下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之后,便很快的销声匿迹。
起初带给欧美世界的震荡很快的就烟消云散,这个主要的原因在本片中就能找到答案。虽然革命之前的青年们是压抑的,是无聊的,是需要重新树立自己的价值观的,但是当革命真正的到来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一个共同的理念,也没有一个远景规划,看似轰轰烈烈,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反对的狂欢,因为狂欢的结局早就能注定,因此,青年们的反抗并不会很彻底。
对于姨妈的爱并不能超越一切,包括自己所拥有的物质财富,青年一开始觉得两个人真心相爱就能永远在一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理想很快的就被现实浇灭了。对于姨妈的爱固然是可贵的,但是为了这段可贵的爱就要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这对于青年来说是不可能的。青年无法从中走出来就像是无法把这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
一战后的青年们为什么能掀起革命的浪潮,而二战后的青年们更多的只是喧闹,原因在于理想照进现实的时候,有的人再坚持,有的人半途而废了。没有一个伟大的理念作为自己的意志的支撑,青年即便是拥有选择的权力,也无法走出自己的困境,这个困境并不是别人预设的,而是自己给自己囚禁的。
我们所预想的革命前夕总是处于一种一触即发的境地,真正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全球左翼运动前夕,更多的并不是压抑以及即将爆发,而是妥协到了一定的境地。此后,即便是革命爆发,这种没有坚定的革命纲领的青年们并不能真正的远离自己所厌恶的世界,因此,就像本片的结局那样,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依附,再去谈论革命,就只剩恍惚了。
……
你好,再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