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对柏拉图本人为何没有怨恨

尼采梦荒唐 2个月前 (02-13) 阅读数 1 #推荐

1879—1889年,是尼采清醒的最后十年,是尼采写书最多的十年,也是标志着尼采思想大成的十年。

《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善恶的彼岸》,《偶像的黄昏》等等相继出版。

如果要找出唯一一个的尼采在这段时期对立面。那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柏拉图。

尼采将柏拉图视为价值废弃,虚无主义的罪魁祸首,颓废者的源头。

最高价值该立在何处是尼采与柏拉图的根本分歧。

柏拉图说天国,尼采说大地。柏拉图说彼岸,尼采说此案。柏拉图说理念,尼采说身体。柏拉图说理性,尼采说本能。

这是一场无可调和的关于生命立场的争论。尼采以一己之力去对抗两千余年的价值传统。但他却对柏拉图本人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没有怨恨,甚至多次褒奖。

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尼采方面和柏拉图方面。

由于柏拉图巨大的历史影响。“柏拉图”这三个字一般所指并非其本人。而是指无以数计的柏拉图主义者。

尼采总结了从柏拉图到柏拉图主义的历史进展。并且围绕“真实世界”这一主题区分了六个阶段。

一.真实世界是智者、虔信者、有美德者能够达到的—他生活在其中,他就是真实世界。

在柏拉图看来,超感性领域就是真实世界。柏拉图根据理念世界的行为准则来规定自己的行为生活。理念世界对于柏拉图而言并不是不可达到的彼岸。

二.真实世界是眼下达不到的,但已经被许诺给智者、虔信者、有美德者(赎罪的罪人)。

随着对彼岸世界的纯粹追求(基督教),所谓的真实世界彻底抛离了现实大地。虽然现在无法前往彼岸天国,但付出一定代价之后。这个事情是有希望的。这个希望会慢慢称为民众的一种“虚假信仰”。柏拉图主义的滔天大谎就此开始。

三.真实世界是不可达到、不可证明、不可许诺的。但即便作为设想,他是一种慰藉、一种责任、一种力量。

这便是康德哲学达到的柏拉图主义形态。人为的造出一个命令自己的神。奴隶道德的最高形态。

四.真实世界—是不可达到的吗?至少是未曾达到过。

既然未达到过,他也就是未知的。因此他也就不是慰藉性的、救赎性的、约束性的;某种未知的东西能够约束我们什么呢?

尼采抓住了这样一种没落的柏拉图主义形态。这其实是延续康德的道路。并且进行了一种原始,创造性的克服。对真实世界发出疑问。何德何能高坐在最高价值的宝座?尼采看到了这新一天的到来。理性主义必须跌下神坛。

五.“真实世界”,一个不再有任何用处的理念,甚至不再有什么约束性;一个无用的、已经变得多余的理念,因此是一个被驳倒了的理念;那就让我们把他废除!

虚无主义的到来从根源上证明作为真实世界的荒谬。这是尼采自己哲学道路的第一段。“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等专属名词诞生。一个全新的尺度正在显露。

六.我们已经废除了真实世界:还剩下哪个世界呢?莫非是虚假世界吗?绝不是!与真实世界一道,我们也废除了虚假世界。

至此,尼采完成了对柏拉图主义的倒转。而柏拉图本人在其中充当的角色并不是负面的。他只是源头。柏拉图时期,理念世界的生命并不虚假。他的思想中仍保留着古希腊的悲剧性张力。后续基督教化的柏拉图主义才沦为否定生命的教条。尼采成柏拉图是诗人与哲学家的混合体。后续继承者丧失了他的创造者维度,成了反生命的匕首。

从尼采方面来说,主人道德不会有仇恨。仇恨象征的是懦弱。对待对手,尤其是柏拉图这样伟大的对手。主人道德的选择是尊重。

尼采对柏拉图的情感非常复杂。《敌基督者》中

说到,柏拉图是高贵的病态灵魂。其理念论虽导向虚无主义,但动机源于对真理的真诚追求,而非后世教士的虚伪。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尼采梦荒唐

尼采梦荒唐

尼采非忠实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