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追悼会,多位明星现身,女儿女婿从美国回来,回应不赡养传闻

墨色绘梦无痕 7天前 阅读数 14 #推荐

北京八宝山的玉兰花开得正盛,却突然被一阵阵压抑的哭声压弯了枝头。那天是3月11日,95岁的老艺术家于洋的追悼会,我跟着人群往里走,看见白发苍苍的蔡明老师蹲在台阶上抹眼泪,她手里攥着块皱巴巴的手帕,嘴里念叨着:"于伯伯最爱吃我包的茴香饺子,说比剧组盒饭香。"灵堂里飘着的不是哀乐,而是《驼铃》的旋律。负责播放音乐的工作人员跟我说,这是老爷子生前特意交代的。大屏幕上正放着《英雄虎胆》的黑白片段,演土匪头子的于洋举着长枪从山坡上冲下来,底下坐轮椅的陶玉玲老师突然拍着扶手喊:"老于!你这土匪演得比真土匪还像!"话没说完自己先哭出声来。

要说最扎心的场面,还得数于洋闺女于静江。71岁的老太太穿得比在场谁都素净,黑布鞋上还沾着机场带过来的泥点子。她抱着父亲的遗像往台前走,脚底下突然打了个踉跄,旁边穿西装的老伴赶紧扶住,我眼尖瞅见他手腕上还戴着个褪色的电子表——后来才知道那是专门调着中美时差的。

追悼会开到一半,有个戴鸭舌帽的大哥突然在人群里喊:"闺女在国外享福,把老爹扔养老院!"这话跟冷水溅进油锅似的,于静江的儿子当场掏出手机,屏幕亮起来是密密麻麻的机票订单。老太太颤巍巍接过手机说:"这些年往北京飞了48趟,每回都得转三次机,就为给我爸带美国新出的降压药。"

我凑近看那些机票,最早一张是2005年的。那年她弟弟突然哮喘发作走了,老两口死活不肯去美国。养老院的护工告诉我,老爷子床头柜上常年摆着个会说话的药盒,就是闺女从美国寄来的,每天准时嚷嚷:"老于头!该吃药了!"有回药盒没电了,老爷子急得拄着拐杖满院子找电池。

追悼会结束的时候,我在停车场看见于静江蹲在垃圾桶旁边撕包装纸。她手里攥着个铁皮盒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中药丸。"我爸非说西药不管用,非得让我从唐人街抓中药。"她苦笑着给我看海关的扣留单子,"这些药丸子被扣了十三回,每回都得托人找关系。"

要说老爷子这辈子最放不下的,还得是电影。张光北在追悼会上红着眼眶说,十年前拍《三国演义》那会儿,于洋拄着拐棍来片场,硬是手把手教他怎么挥青龙偃月刀。现在中戏教表演用的那本《镜头语言十二讲》,就是老爷子用养老院的信纸写的,字迹大得跟核桃似的。

追悼会散场时下起了小雨,我瞅见于静江把个亮晶晶的小徽章别在衣领上。旁边电影博物馆的人跟我说,那是1957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奖章。雨点子打在徽章上溅起水花,恍惚间好像看见年轻时的于洋正在片场扛着摄像机奔跑。

回家的路上刷手机,发现#最后的驼铃#已经冲上热搜第三。点进去看,00后小年轻们把《大浪淘沙》的老片段混剪成电子乐,弹幕飘过一行:"原来爷爷奶奶辈的偶像这么酷!"我忽然想起追悼会上贾樟柯说的那句话:"胶片会褪色,但好故事永远鲜活。"

这事让我想起我家二舅。他在加拿大住了二十年,每年春节都卡着点给姥姥寄保健品。去年姥姥走了,我们在她床底下翻出二十多瓶没过期的鱼油。所以说啊,这世上哪有什么不孝子女,只有不会说爱的笨小孩。您家里有没有这种"跨国亲情"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唠唠——要是故事够精彩,下回我带着摄像机去您家拍纪录片!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墨色绘梦无痕

墨色绘梦无痕

墨色绘梦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