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黄维兵败被俘而不甘,听闻对手是老同学后,马上心服口服

影史看点 1周前 (03-28) 阅读数 0 #历史

1948年淮海战役中,黄维部队惨败。这位昔日在国民党中威风凛凛的将军,瞬间沦为俘虏,处境一落千丈。

面对失败,黄维心怀不甘。但闻战败于老同学陈赓之手,心结顿解。他叹道:“败于陈赓,不辱。”

【教书先生变将军】

黄维起初非军人,乃教书先生。早年于江西家乡,他执教于一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黄维因忧国忧民,在讲课时常融入共产主义思想。此举使他成为乡绅们的对立面,终遭排挤,离开了学校。

黄维失业陷困境时,获江西地下党领袖方志敏援手。经中共地下省委引荐,他得以进入黄埔军校,这一转折深刻影响了他的命运。

谁能料到,昔日课堂上宣讲共产主义的教师,最终竟成为与共产党抗衡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在黄埔军校,黄维结识了众多日后影响深远的人物,包括周士第、郑洞国、俞济时等。他们中部分后来成为我军杰出将领,而黄维则选择了迥异的道路。

毕业后,黄维表现卓越,于讨伐陈炯明及孙传芳战役中显露头角,迅速晋升。军旅生涯中,他秉持书生气质,这既是长处,也限制了他的发展。

【罗店之战,一战成名】

1937年淞沪会战起,黄维任国民党18军67师师长,赴上海抗日。会战激烈,日军猛攻罗店,黄维率部坚守七日,虽伤亡惨重,但阵地未失。

战斗中,黄维部队伤亡惨重,三团长一死两重伤,士兵几乎全灭。最终,师部文书、炊事员亦持枪上阵。战后,其麾下人马不足一团。此役,黄维守罗店成功,军中声名鹊起。

黄维在战场上常显拘谨,缺乏灵活性,习惯按教科书战术作战,显得束手束脚,这成为了他日后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书生气与刚直的性格】

黄维以刚直著称于国民党军中。杜聿明缅甸撤退后部队损失惨重,黄维受命检查。杜聿明知减员多,望黄维手下留情,少报伤亡。但深知黄维性格,此事他绝不会应允。

杜聿明设宴欲暗示黄维,席间参谋问黄维是否需处理家事以示友好。黄维怒认此为贿赂,拂袖而去,令杜聿明尴尬不已。

黄维的刚直性格在军中导致他树敌颇多,尤其是黄埔同窗关麟征。关麟征曾在何应钦面前指责黄维,称其有意与军政部为难,给何部长制造困扰。

何应钦对黄维大为不满,欲行特别惩处。正欲动手之际,蒋介石出面干预,将黄维调往军校任教,从而使其避开当前困境。

【淮海战役中的不甘】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黄维率第12兵团前往徐州救援杜聿明。但战局恶化,其部队在双堆集被解放军重重包围,黄维虽全力突围,却未能成功。

黄维作战严谨,计划一丝不苟,战前详部多预案。但遇陈赓解放军,其灵活机动,常出黄维意料,致其被动,因陈赓战术不按常理。

最终,黄维的第12兵团覆灭,他自身亦成俘虏。此败让黄维满心不甘。被俘期间,他沉默少语,难以接受这一结局。

【心结打开,心服陈赓】

得知围歼他的是黄埔同学陈赓,黄维长叹一口气,心结顿解。他坦言:“输给陈赓,不丢人。”

陈赓与黄维均为黄埔军校一期生。在校期间,黄维自认军事才能及处世均不及陈赓。淮海战役中,黄维败于陈赓,终对其心悦诚服。

黄维在被俘改造期间,频提陈赓,赞其战术多变,远超自己认知。他自认败于如此卓越将领之手,深感信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影史看点

影史看点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