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周人的迁徙路径,从贝加尔湖到陕北为北狄,再到关中地区

有史杂谈 18小时前 阅读数 116 #历史

四万年前,NO这个单倍群出现了;过了八千年,也就是三万两千年前,O-F175单倍群问世;再过八千年,两万四千年前,N-M231单倍群也跟着来了。

大约十九万八千年以前,N-F963这个族群开始出现,他们很可能起源于黑龙江那一带地方,那时候正好是末次大冰期快要收尾的时候,也就是大约两万六千五百年到一万九千年前那段时间的末尾。又过了两千多年,N族群分成了两支,一个在北边,一个在南边。

北段这边呢,有个编号是N-F963到F1206的,它是在大概一万七千六百年前出现的。

南边的那条线,我们叫它N-F963-F2930,它是在大约一万七千两百年前出现的。

N北那边又分成了两拨。很久以前,这两拨人分别搞出了柔然(就是阿瓦尔)和周朝这两个国家。咱们就按照他们待的地方,简单叫他们“N北靠西那拨”和“N北靠东那拨”吧:

北东分支的这条路线,就是N-F963到F1206,再到Y3701,他们一手创立了周朝。

北西那条线啊,说的是N-F963接着F1206再到F2584,这一路呢,跟柔然和匈牙利那边的阿瓦尔王国搭上了关系,算是它们的起源之一。

今天咱们来捋一捋“N北东支”这个事儿的前因后果。咱们得从头开始,看看“N北东支”是怎么来的,又经历了哪些变化。这事儿得细细地梳理一遍,才能明白它的来龙去脉。就这么一路走来,“N北东支”经历了不少波折,现在咱们算是了解了它的基本情况。希望这次梳理能帮大家更好地认识这个事儿。

N-F3290这个编号,指的是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发现的一个古老遗迹,时间可以追溯到8812年前。

N-F3290这个编号,说的是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一个古老遗址,时间可以追溯到6815年前。

N-F1101这个编号,说的是俄罗斯那边的贝加尔地区,时间得追溯到大约5900年前。

N-FT287627这个编号,说的是甘肃酒泉的马鬃山那地方,有个东西,是3900年前的老古董了。

N-Y58826这个编号,说的是蒙古的巴彦乌列盖省那地方,有个东西距离现在已经有3332年了。

N-F710这个编号,说的是山西长子县西南呈那片墓地,大概有两千九百年历史了。

N-F710,说的是山西西关那边的黎国墓地,有2900年的历史了。

N-Y3071遗址,在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被发现,到现在已经有2850年的历史了。

N-L666这个编号,指向的是俄罗斯的一个地方——雅库特,那里有个古老遗迹,算算时间,到现在已经有2520年的历史了。

N-F1101,说的是甘肃张掖的那个黑水国遗址,大概有2100年的历史了。

下面是对那些数据的另一种说法:对于上面的那些数字,我来简单解释一下它们的意思:

一、“N北东支”的老祖宗们最早是在贝加尔湖到阿尔泰山这片地方生活的,所以现在他们的后代里,有讲乌拉尔语的涅涅茨人,这些人的祖上是丁零人。还有说阿尔泰语的,像雅库特人、图瓦人,图瓦人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另外,在中国境内,还有赫哲族也是他们的后代。

二、大概3900年前,“N北东支”的人们离开了老家,首先来到了咱们中国的甘肃酒泉马鬃山,也有人叫它北山。这地儿离新疆和蒙古都挺近,就在阿尔泰山的东南边。所以他们从老家往南走,没费多大力气就到了马鬃山。

三、大约2900年前,在山西长子县的西南呈墓地和西关黎国墓地,出现了“N北东支”的人群。这事儿背后的原因大家也都清楚:他们其实是周王室的后代,因为在平定黎国之后,就被安排到了那里。

四、大概2100年前,有人在甘肃省张掖的黑水国遗址现身,很可能是因为,3900年前在马鬃山地区定居的人的后代,在汉朝时建立了黑水国。在先秦那会儿,这儿归小月氏人住着,他们建了个小月氏国,但后来被匈奴给占了。打从汉朝开始算起的这两千年里,这里一直都是河西走廊的重要军事和政治中心。

但是,咱们可以依据历史资料来琢磨琢磨。

《周朝那些事儿》:在古老的史书《史记》里头,有讲周朝的故事那部分。周朝的开始,那叫一个传奇。书上说,周家的老祖宗原本只是个小角色,但人家有本事,一步步把家族做大做强了。后来,周武王起兵反抗商朝,那叫一个英勇,最后终于打下了天下,建立了周朝。周武王治国挺有一套,他分封了很多亲戚和功臣到各地去当诸侯,这样大家都能帮他一起管国家。他还推行仁政,让老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周朝就这么传了好几代,中间也出过不少明君贤臣,国家一直都挺强盛的。当然,也有那么几个皇帝不太行,但总的来说,周朝还是延续了挺长时间。这就是《史记》里头讲的周朝的那些事儿,简单说就是这么个情况。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继承了位置。不窋晚年的时候,夏朝统治者的权力变弱了,不再重视后稷的事业,不窋因此丢了官职,逃到了戎狄的地方。不窋去世后,他的儿子鞠接了班。鞠死了之后,公刘又成了首领。虽然公刘生活在戎狄之中,但他努力恢复了后稷的事业,专心种地,根据土地情况来种植作物。他从漆水、沮水边迁移到渭水边,获取资源,让外出的人有资助,在家的人有积蓄,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因此,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很多人搬家来投奔他。周朝的兴盛就是从公刘这里开始的,所以诗人们写诗来歌颂他的功德。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继承了位置,在豳这个地方建立了国家。

从公刘算起,一直到武王,总共有13代人,时间跨度大约是300年。而N-F710这个单倍群呢,它是在3310年前形成的,这么看来,这个单倍群很可能就跟公刘有关。《史记》里头写了,公刘生活在戎狄那些地方,他要从漆水、沮水渡过渭水,去那边找材料、用东西。还有啊,他的儿子还在豳地建国了。所以说,公刘应该是在泾水那一片活动的。

但是,《史记》里头还写了“不窋丢了官,跑到戎狄那边去了”,这话听起来不太靠谱。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通过遗传学、考古发现还有历史资料,咱们都能看出,西周的王族其实是从北方来的”。

后稷的族人原先在晋南居住,后来他们一路往西,搬到了武功那块地方,还跟其他族群一起搞出了郑家坡文化。那时候,周人是在泾水那边生活,他们跟后稷其实没啥血缘关系。但周人往南走的时候,把郑家坡文化的人给打败了,之后就把后稷当成了自己的老祖宗。

在泾河的上游,周人的老祖宗原来住哪儿呢?

在山西长子县西南那片墓地里,Q-Y570和N-F710两个东西被一块发现了。而且啊,那个Q-F1827之前在2900多年前的倗伯墓里也露过脸,这就让人觉得,Q-Y570和N-F710说不定是一起跑到中原来的。那时候,Q-Y570主要在李家崖文化那块地方转悠,N-F710呢,住在泾水那块,就在李家崖文化的西边。他们之间的关系挺微妙的,既是对头,有时候又得合作。

咱们都知道,李家崖文化其实是源自鄂尔多斯那边的朱开沟文化。还有啊,跟周人同族的白狄,他们是住在北方的。所以,要说周人来自北方,称他们为北狄,这个说法也挺站得住脚的。

戎狄究竟是啥呢?戎狄啊,说白了就是古代对一些部落或者民族的称呼。那时候的人们,把周边那些跟自己文化不太一样、生活方式有所差异的族群,就叫做戎狄。简单来讲,戎狄就像是那时候的“外来户”,跟主流的部族有点差别。

戎嘛,大家习惯叫它犬戎;狄呢,其实也跟犬有关。这么说吧,戎狄这些部落,他们都是把犬或者狼当作自己象征的族群。

他们是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好多个民族,分支特别多。西边活动的那群被叫做犬戎,北边活动的则被称作北狄。

周族其实是北方狄族的一个分支。

五千多年前,泾水流域就已经是华夏人的老家了,那边还有个南佐遗址呢,说明农业那时候就很牛了。周人后来到了泾水这儿,一住就是好几百年。慢慢地,他们原来的那些民族习惯都没了,最后也就成了华夏族的一份子。

说不定,南佐这个地方以前出过很厉害的大王。所以,后来周人在讲他们老祖宗的故事时,就把这位大王叫做黄帝。

说白了,八千多年前,周人的老祖宗们是在贝加尔湖到阿尔泰山那块地方混的。大概过了四千年,他们往南走到了内蒙古、甘肃那些地方。接着,周人的正根儿就来到了陕北,最后落脚在了关中地带。

公刘生活在3400年前,他的Y染色体单倍型是N-F710。现在,公刘的后代在全国男性里占了0.88%的比例。咱们再瞅瞅刘邦,他的Y染色体单倍型是O-F254,他的后代在全国男性中的占比达到了1.95%。虽说公刘的后代数量没刘邦的多,但0.88%这个比例其实也相当不低了。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有史杂谈

有史杂谈

繁花的落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