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碰撞背后的科技与人性之问:小米SU7事故拷问智能驾驶安全边界

笑谈世事 2天前 阅读数 3 #推荐

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一辆搭载三名女大学生的小米SU7标准版在NOA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下以116km/h行驶。由于前方施工路段改道,车辆撞上隔离带水泥桩后爆燃,三人因车门锁死未能逃生,最终被火焰吞噬138。这场事故不仅夺走了三个年轻生命,更将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争议推向风口浪尖。

事故还原:从“智能辅助”到致命失控

根据小米官方公布的行驶数据,车辆在碰撞前4秒检测到静止路障并发出警报,随后NOA系统启动减速。驾驶员在1秒内接管,但此时车速仅从116km/h降至97km/h,最终猛烈撞击护栏。

车门锁死与电池爆燃:逃生机制为何失效?

家属质疑碰撞后车门无法解锁,导致乘客被困车内。小米回应称车门配有机械应急拉手,但车主表示购车时未被告知此功能。

责任归属:车企、系统还是驾驶员?

辅助驾驶的“灰色地带”:NOA功能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但事故中系统仅提前2秒发出警报,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不足。行业专家田凯指出,车企需明确辅助驾驶的适用场景,避免用户过度依赖13。

家与无属的愤怒助:遇难者母亲称,事发后小米未主动沟通善后,仅通过公告回应。公众亦质疑车企在技术宣传中淡化风险,强调“智能”而忽视“辅助”本质。

智能时代的“安全悖论”与人性反思

这场悲剧暴露的不仅是技术缺陷,更是科技与人性责任的断裂。当车企以“颠覆性创新”为卖点,用户被“自动驾驶”的宣传语吸引时,是否忽略了技术背后的不确定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笑谈世事

笑谈世事

趣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