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驾”到“辅助驾驶”:小米汽车的合规转身与企业成长启示
——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企业如何“步步为营”
2025年5月,小米汽车悄然修改了SU7车型的订购页面,将原本的“智驾”表述全面替换为“辅助驾驶”,引发行业热议。这一看似简单的术语调整,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车企对政策红线的敬畏,更是智能驾驶行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对小米而言,这一事件更成为其成长历程中一次关键的“磨刀石”。
一、更名背后的“政策紧箍咒”小米的调整并非孤立事件。4月16日,工信部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会议上明确要求车企“禁止夸大宣传”,禁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模糊表述,必须以“L2级辅助驾驶”等规范术语界定功能边界。此前,特斯拉将FSD(完全自动驾驶)更名为“智能辅助驾驶”,比亚迪“天神之眼”改称“驾驶辅助系统”,均体现了行业对政策的集体响应。
小米的回应直指核心:“响应国家号召,顺应行业标准”。这一表态不仅是对监管要求的服从,更透露出企业从“技术激进”向“责任优先”的转变。例如,其“代客泊车辅助”功能虽保留了原有技术能力,但名称调整后更强调“驾驶员需全程控制”,从营销话术上划清了责任边界。
二、技术实力与用户认知的“拉锯战”更名背后,是技术能力与用户期待的矛盾。小米SU7搭载的激光雷达、超分辨率占用网络等硬件,支持高速领航、记忆泊车等27项功能,技术参数堪称行业前列15。然而,2025年3月安徽德上高速的小米SU7事故,暴露出用户对“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认知偏差:事故车辆在NOA状态下发生碰撞,但用户误认为系统可完全接管车辆。
为此,小米强化了用户教育:
强制培训:首次激活功能需完成15分钟AR模拟训练,覆盖紧急接管场景;
风险提示:用户手册以12页篇幅详述功能限制,列举加塞识别延迟、施工路段漏检等8类失效场景;
警示设计:车内HUD增加红色警示框,动态算法实时评估驾驶员状态,通过震动提醒接管。
这些措施,既是技术能力的“低调展示”,也是企业从“卖点营销”转向“责任共担”的成长印记。
三、行业洗牌:从“名词竞赛”到“体验竞争”更名事件折射出智能驾驶行业的深层变革。过去,“智驾”“高阶智驾”等术语曾是车企营销的核心卖点,但过度包装导致消费者误解和法律风险。例如,《广告法》规定,若因虚假宣传引发事故,车企最高可被处年营收5%的罚款。
而今,行业竞争正回归本质:
命名规范化:蔚来、小鹏等品牌将“NOP+”“XNGP”等缩写补充全称,如“领航辅助驾驶”;
技术透明化:小米的“端到端辅助驾驶”首次将技术路线(端到端大模型)与功能定位绑定,既合规又保留差异化;
服务绑定:小米推出“辅助驾驶终身免费使用权”购车权益,试图以长期服务降低用户对术语的敏感度。
四、企业的成长启示:合规是底线,安全是底色小米的“更名风波”为所有科技企业上了一课:
政策敏感度决定生存空间:及时响应监管要求,避免因“用词不当”陷入舆论漩涡;
用户教育重于技术炫技:再先进的技术也需匹配清晰的认知边界,否则可能沦为“安全隐患”;
长期主义胜过短期营销:从“OTA召回”(如2024年SU7标准版通过远程升级修复泊车故障)到“责任提示”,企业需将安全置于增长之上。
结语:磨砺中成长的“中国式创新”汝南天中酒业总经理杨桦楠表示:小米汽车的更名,是政策规范与企业自律的双向奔赴,也是中国智能驾驶行业从“狂热”走向“理性”的缩影。企业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神话”,而是在合规、安全、用户信任的反复磨砺中,一步步夯实根基。正如雷军所言:“智能驾驶是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在这场长跑中,唯有敬畏规则、坚守底线,方能在技术浪潮中行稳致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