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不找老伴会孤独?听听那些独居的老人如何说,真实却又很无奈
【注:素材来自身边生活,如有类似经历,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老去的路上,有伴的日子才叫生活。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老人,在老伴过世,或离婚多年,似乎都不太愿意再找。
甚至有些老人明确表明心意,一个人的日子挺好,再找老伴是给自己寻找麻烦。
是时代变化太快,还是人们内心越来越强大,不需要老伴,独居的日子更自在。
下面我们听听过来人是如何说,真实而又很无奈,接受孤独,与孤独和解。
76岁的刘大爷说:不是不想再找,而是要求太多,麻烦又给儿女添麻烦。
我叫刘文强,今年76岁,退休多年,每月有5600退休金,老伴走了十二年。
最初儿女们都同意我再找个老伴,几番相亲下来,我发现事太多,要求也太高。
有个比我小十岁的女人说,让我把房子先过户给她儿子结婚。
她保证给我养老送终,伺候我到老。可我问她,她儿子结婚后有孙子咋办?
女人直言不讳地说,当然是先带娃,再继续跟我过日子。
还有个跟我年岁差不多的女人说,我们可以AA生活,但不能睡在一起。
相当于,我们是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做个伴就好。
最让我接受不了的是,有个女人直接提出管理我的退休金和存款。
还让我儿女签放弃继承我财产的协议,这下子,我就被她给盘剥的啥也没有了。
想想还是算了,儿女们也不容易,我再找个折腾人的,不是给儿女找麻烦,添负担。
65岁的赵姐说:丧偶十多年,不愿再找,是怕“伺候”人,更怕被欺骗。
我叫赵清雅,今年65岁,退休十年,每月有6200退休金,独生儿子早已成家。
老伴走了十来年,不愿再找,是怕在遇到一个需要“伺候”的老伴。
年轻时,是从青葱岁月,携手走进婚姻,育有共同的孩子,磕磕碰碰就算了。
女人在婚姻里的付出比男人多,养育孩子,照顾老人,还要操心不安分的老伴。
好不容易,帮扶了孩子成家,也伺候老人百年,老伴却把我丢在半道。
虽然心里很难受,也孤独,但半辈子围着锅台和一家老小转。
如今剩下自己一个人了,那就安静地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
不想再找,是怕再去伺候别人,没啥关系的人,即使付出再多,也不会被感恩。
不如安静地过好自己的老年生活,再就是,若遇人不淑,被骗了感情,骗了养老钱。
岂不是给自己添堵,给儿子找事。身边不是没有这样的,跟别人搭伙好几年。
男人给说甜言蜜语,做各种美食,却跟女人借钱投资,一去不回头,到哪里找人去。
不是说我不想付出,而是,二婚的夫妻都是贼,各有各的小心思,各自只对自家娃好。
这是人性,也是人之常情,想想劳碌一辈子,谁不想晚年自在舒心些。
找不好,反而给自己找别扭,让子女嫌弃,不如一个人清净。
老去的时光,与其投入到看不到的未来,不如用来修炼自己,培养些爱好,好好活自己。
晚年不找老伴会孤独吗?这是肯定的,即使有老伴,也会孤独。
人生本就是一场孤旅,每个人走到最后,都要一个人孤独地走下去。
生活中那些独居的老人,之所以不愿再找老伴,也不过是这三点原因:
1、男人怕自己被人算计,房子和存款被别人掌控。
《我的后半生》里的沈卓然,70岁谈了四场黄昏恋,最终还是一个人。
既有婚前要房的女人,有只享受灵魂共鸣的陪伴,还有百年后想合葬的女人。
人老了,房子和存款,是绕不开的现实问题。
新老伴惦记房子和存款,子女又防着新老伴,男人是左右为难,不如一个人自在。
2、女人怕自己成为别人的“保姆”,或被有心计的人欺骗了养老钱。
前半生,女人为家庭付出,照顾老伴的生活起居,是因有共同的子女。
还有几十年共同经历的岁月,年少时的感情,已经在岁月里沉淀为亲情。
而再找老伴,还要延续以前的付出,女人内心就有了抵触和反感。
怕了,累了,想安静地一个人享受生活。
再就是,女人到了一定年岁,心就软了,听不得一些悲惨事情。
很容易被有心人的话语欺骗,等到醒悟过来,一切都来不及了。
所以,能享受孤独,接受孤独的女人,大多数也就不愿再找了。
3、时代不同,社会进步,科技发达,互联网时代,一个人挺好。
一个人不愿做饭,可以下馆子,也可以请钟点工,有很多种方法解决。
无事多走出家门,有很多的活动可以参加,还可以一个人去旅居,看看外面的世界。
还有些单身老人,在网上发挥余热,做自己喜欢的事,每天的日子过得精彩有又漂亮。
写在最后:
有人把独居的生活称为“自由自在的黄金余生”,认为一个人的日子悠闲自在。
不用迁就谁的习惯,口味,时间,自己的日子,自己作主。
有房,有钱,还有时间,可以拓展余生的爱好,跟老友相聚。
上上老年大学,做做喜欢的事情,发个视频,写点回忆。
与其把老年时光在不确定的关系里内耗,不如把时间用在锻炼身体,修炼自己上。
晚年的幸福并非只有“老来伴”这一种,独立,自在,充实的爱好,同样可以提升幸福感。
说到底,老人是选择再找老伴,还是一个人独居,都是正常的,没有对错。
生活终究是自己的,日子也是自己的,不论是相互抱团养老,还是独自清欢老去。
只要自己感觉舒心,安宁,自在,那就是最好的晚年时光。
(本文故事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请理性阅读。)
作者:华贵禅心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你有故事,我有茶,一起畅聊余生时光。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