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沟通能力!
刘邦拥有超强的沟通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是对人性的精准洞察!
首先,看一下,刘邦是如何通过一封书信拿下沛县的。
受邀回沛县支援反秦事业的刘邦面对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城门紧闭,因为沛县县令后悔了。
刘邦向城内射入一封书帛,内容为:
“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可立立之,以应诸侯,即室家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
刘邦当过亭长,来自于基层,深知老百姓的好恶。
书帛开头直击长期处于秦朝暴政的痛点,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
然后承认父老守城的被动状态,同时也提醒父老,沛令是秦朝官员这一事实,让沛令陷入身份以及信任的双重危机。
结合曹参曾对沛令劝谏:
“君为秦吏,今欲背之,帅沛子弟,恐不听。”
从中不难看出,秦朝基层官吏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已经荡然无存!还能看出曹参对沛令说的全是实情,完全是站在沛县县令的角度,考虑利益得失,只不过沛令不识好歹,自取灭亡。
接着刘邦在信中进行了对比,如果响应诸侯,家人可以保全,否则就会有生命之虞,将集体危机转化为个体生存焦虑,并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以此来引导父老做出符合自己意图的选择。
最后,为了体现出事态的紧急,刘邦在书帛里连用了三个“今”,“今父老虽为沛令守”“今屠沛”“沛今共诛令”。直接压缩了父老“观望,犹豫”的时间间隙,给他们一种“立刻行动”是当下唯一选择的假象。
刘邦的这封书帛,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父老率领子弟一起杀了沛县县令,开城门迎接刘邦。
然后,再看一下刘邦与项梁和张良的交流。
当刘邦的事业稍稍有些起色的时候,雍齿举丰县背叛了刘邦。
刘邦尝试重新夺回丰县,以失败告终。
当他听说项梁在薛地时,他便去找项梁寻求帮助,《史记》跟《汉书》中都没有记载他俩的对话,但是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刘邦得到了项梁的大力相助。项梁不仅给刘邦增援了五千士卒,还派遣了五大夫的将领十人来协助刘邦。
想要得到天使投资人的注资,沟通技巧以及讲故事的能力是很重要的特质,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让对方能够看到你可以给他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很明显项梁看到了刘邦的价值!
凭借从项梁处得到的增援,刘邦顺利的攻下了丰县。
很好奇,刘邦到底跟项梁说了些什么,能够在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情况下,还能获得帮助!
接下来看张良,张良本来准备去投靠驻扎在留县的景驹,碰巧在路上遇到了刘邦,他俩一见如故,张良归附了刘邦,刘邦任命张良为厩将(管理车马的将领)。
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欣赏,经常采用他的计策。张良也曾经向其他人谈论过这些兵法,可是其他人都听不懂。张良感慨道:“沛公殆天授。” 于是便一直追随沛公,不再离开。
沟通的能力不仅仅是表达,还有理解。沟通本质上是双向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体察到对方的真实需求,双方才能实现同频共振!刘邦与张良的组合就是这样的双向奔赴。
当然,刘邦的沟通能力,还远不止这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