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没有推出“DeepSeek”大模型?
为什么日本出不了DeepSeek?
日本没能搞出像DeepSeek这样的AI大牛企业,其实是一连串老毛病集体发作的结果。咱们拆开揉碎了说,主要有五座大山压着:
第一座山:祖传代码拖后腿
日本银行和政府部门的电脑系统还在用1959年的编程语言(叫COBOL),比如三井住友银行的核心代码是1978年写的。这些"电子古董"每年吃掉七成IT预算,根本没钱搞AI研发。更离谱的是,直到2025年政府部门还在用3.5寸软盘传文件,企业的服务器都用了15年以上,而人家DeepSeek的算力设备每半年就更新换代。
第二座山:创新路上三重锁
财团垄断:丰田、索尼等六大财阀把持着80%的AI投资,就爱搞些修修补补的创新,比如停车场自动泊车系统。初创公司根本抢不到肉吃,2024年日本AI公司最大融资才1.3亿人民币,在中国这钱连B轮都进不去。
论资排辈:45岁以上的领导把持技术决策权,年轻工程师要熬够15年资历才能碰核心项目。东京大学培养的AI人才,四成毕业后直接跑路去硅谷或中国。
数据自闭:人脸数据要打码、语音要消音,连TikTok的数据中心都得单独建。本土AI训练只能用日文维基百科,数据量只有DeepSeek的1/200。
第三座山:教育脱节
东京大学计算机系还在教1959年的编程课,现在主流的AI框架反倒成了选修。早稻田大学调查发现,九成AI研究生连代码合并都搞不定,写注释还得用敬语。全日本会搞多模态大模型的专家不到200人,还没中国一个大厂实验室人多。
第四座山:文化枷锁
风投公司非要看实体产品才给钱,结果搞AI的初创公司九成死在起步阶段(总不能让程序员背着显卡去路演吧)。当年LINE的聊天机器人失败后,整个团队都被中国公司打包挖走,搞得没人敢试错。年轻人也躺平,工程师加班只有中国同行三分之一,铁饭碗制度把创业热情都磨没了。
第五座山:战略失误
日本老惦记着当年半导体、汽车的成功,现在还在死磕战斗机零件改良,三菱重工七成研发预算都砸在这上面。而DeepSeek搞算法突破的成本只有ChatGPT的零头。国际协作也拉垮,日本AI论文的国际合作率只有中国三分之一,开源社区贡献排全球15名开外。
说到底,日本就像个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工匠精神变成了拒绝改革的借口,终身雇佣制成了创新的绊脚石。东京大学的松尾丰教授说得好:"我们不是在和某家公司较劲,而是在和整个允许犯错、敢玩颠覆的生态系统对抗。" 现在的日本,就像一棵根系太深的老树,想要发新芽,光修修剪剪枝桠已经不管用了。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