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请求中国“开放边境”,中方谨慎回应,避免重蹈覆辙
3月26日,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政府第一副主席维塔利·布洛茨基在与中国吉林省代表团会谈时,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请求:希望中国允许俄罗斯旅游大巴进入吉林腹地自由通行。这一请求看似是边境旅游合作的常规议题,实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考量。
俄罗斯远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其战略重心的轮回之地。从彼得大帝开始,俄罗斯就对欧洲有着强烈的“身份认同”执念,远东地区更多是作为其向太平洋投射影响力的跳板。然而,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恶化,北约东扩使其战略空间受到挤压。2022年能源危机后,俄罗斯开始“向东转”,远东地区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如今,远东地区承载着俄罗斯打破西方经济封锁的希望,而与中国合作成为其必然选择。
在中俄友好合作的大背景下,开放边境旅游曾被视为一种双赢的合作方式。然而,俄罗斯远东地区很快发现了一个经济缺陷:符拉迪沃斯托克酒店60%的入住率依赖中国游客,街边商铺半数营收来自人民币结算。俄乌冲突后,欧洲游客减少,俄罗斯远东旅游业的生命线几乎完全系于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因此,俄罗斯希望通过开放边境,让旅游大巴深入吉林腹地,甚至在边境修建酒店,试图打破中俄边境管理中的“非对称格局”。
然而,中方对此表现出谨慎态度。吉林省副省长刘凯提出的“交替放行”提议,既保持了对话空间,又为边境管控留下了弹性。这种谨慎源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认知。19世纪末清王朝“联俄制日”战略的失败,至今仍是外交领域的警示案例。中国在与俄罗斯合作时,始终保持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思维,避免重蹈覆辙。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转折点。俄罗斯的“向东转”更多是西方制裁压力下的被动调整,而非主动战略选择。其在对华能源出口激增的同时,仍向印度提供原油折扣,显示出“多线押注”的策略。而中国则通过多点开花的布局,构建不依赖单一方向的战略安全网。例如,在东北方向,推动珲春-符拉迪沃斯托克陆海联运通道建设;在西北方向,推动中吉乌铁路建设。
俄罗斯的这一边境开放请求,不仅是其经济困境的体现,也是其试图在中俄关系中寻求更平等地位的试探。然而,中方的谨慎回应显示出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更深层次的战略互信。只有这样,欧亚大陆才能真正迎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