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端激发科艺融合的力量

海外网 19小时前 阅读数 2 #推荐

来源:人民日报

“多智能社群——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海报。

影像装置《山水:云山六章》,作者高世强、山水创作集体。

春日午后,北京海淀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的“多智能社群——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展厅里,一个跟着妈妈来看展的小姑娘掏出自己的平板电脑,骄傲地说:“这个我也会做,你看,这是我的作品!”我定睛一看,竟然是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好几个动画片,讲的是一只开巧克力店的猫咪的故事。我说:“做得很棒啊,明年你一定要报名参展哦!”

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配套项目,展览一开幕,便再次吸引众多关注。转眼间,这个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创办的科艺融合展览品牌,已连续举办7届。在风起云涌的数字浪潮中,能连续举办并持续火爆的大型展览并不多见。而我作为策展人,是这一切的见证者。

“亚洲数字艺术展”最初的理想,是推动搭建全球数字艺术家的交流平台,进而促成中国数字艺术创作者的能量聚集,并把这种能量播散到社会空间中。同时,它也代表着在科技艺术领域逐步构建中国科技艺术自主话语体系的追求。

如今,几乎每个人都体验过数字艺术。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展演、城市建筑上跃动的LED光影、手机中寓意深刻的小动画,都可能是数字艺术。这种艺术形态的泛在性源于其媒介本质——数字技术作为底层架构,既突破了物理载体的空间限制,又消解了传播渠道的时间延迟。

相比传统艺术,数字艺术更平易近人。尤其对于今天新一代的互联网“原住民”,无论是用平板电脑,还是用手机,都可以成为数字艺术的创作者。高度的参与性和体验感,让数字艺术拥有了别样魅力——你可能最初只是想玩一玩数字艺术,但玩着玩着,你会发现“脑洞”变大了。这种现象是有科学根据的,相关研究显示,使用数字工具进行即兴创作时,被试者前额叶皮层与颞顶联合区的神经耦合强度有显著提升。

平易近人并不意味着要求低。数字艺术潜力巨大,魅力无限。它可以是图像,是视频,是互动游戏,也可以是打印出来的三维物品;它可以是可穿戴的智能织物,也可以是大型的沉浸式环境;它可以是独享的虚拟现实秘境,也可以是绚烂的艺术盛会。

可以说,“亚洲数字艺术展”汇聚了这个领域艺术家最前沿的探索。艺术家们在思考,人工智能以及无数正在被制造的智能体,让我们以何种方式与数字孪生交谈;人形机器人如何跨越“恐怖谷悖论”,成为我们可信赖的伙伴……艺术家中有技术乐观主义者,也有技术伦理反思者。无论如何,艺术家的思考,让我们面对汹涌的技术浪潮时,始终保有人文关怀。

多年来,“亚洲数字艺术展”最大的进步是,从一开始只有纯艺术家参与,到现在向两端同时进化:一方面,科学家的参与,使展览越来越硬核;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大众参与进来,例如,今年就有北京海淀区教委选送的中小学生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生成的作品参展。

就前者而言,科学家参与度的提高,有赖于我们设置的科研机构艺术家驻地计划的推动。科学家们也撸起袖子兴致勃勃地下场做艺术作品了!今年的展览就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科学家参与。这是我们最乐于看到的。科艺融合的意义,既是要用最新的科技来促进艺术创作,也是要用艺术激发“理工男”们的想象力。

就后者而言,“亚洲数字艺术展”一直以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为己任。我们制定了面向青少年的奖项和公共教育计划,把历年优秀作品逐步开发成课程。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它还是一种文化,是让开放、共享、协作、创新的理念深植孩子们的心灵。

只有在这两端,同时把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力量激发出来,我们才可能连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育新一代人才,回答“钱学森之问”。

正因如此,近年来,我带着“亚洲数字艺术展”的团队,不断帮助科学家们做科普,甚至做科学杂志的封面设计。6年前,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几位年轻科学家来找我。他们说:“我们想要做一本中国的《自然》或《科学》杂志,所有的人都用‘怜悯’的眼神看着我们,觉得我们疯了。”当时,我便把手伸了过去,志同道合无需犹豫。我专门组建了一支团队,为他们创办的《创新》杂志做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和视频。这本杂志一经面世就惊艳了众人。

数字艺术的活跃程度,是一个地区艺术家创造力的直接反映,也是一个地区技术积累的深度和厚度、技术运用的广度的直接体现,或者可以说,它是一个地区综合创新能力的集中表现。北京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海淀则是核心区域。相信在“亚洲数字艺术展”的持续助力下,北京将构筑起数字艺术新高地。(邱志杰)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3日08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海外网

海外网

中国形象传播平台,全球华人网上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