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 用TikTok换减税中国不亏
多次以“威胁国家安全”“数据隐私风险”为由,威胁封禁TikTok,要求字节跳动出售美国业务。
签署行政令强制要求TikTok与甲骨文等公司合作,甚至提出“不卖就禁”法案,设定75天最后通牒。
利用阶段(2024-2025)
2024年竞选期间,特朗普团队在TikTok发布大量内容,吸引超1500万粉丝,获数十亿浏览量。
2024年12月公开支持TikTok继续运营,称“年轻人喜爱它”,2025年1月就职首日即推迟禁令。
筹码化操作
2025年3月宣称,愿以降低对华关税为条件,换取中方同意出售TikTok美国业务。
商业逻辑:试图以关税(每1%关税价值远超TikTok)为筹码,空手套取TikTok控制权,服务美国资本利益。
安全与经济目标的冲突
标榜“保护美国数据安全”,实则掩盖打压中国数字企业的真实意图。
将TikTok视为可交易的“商品”,暴露其将国家安全工具化以谋取经济利益的本质。
法律与行政权的博弈
通过行政令干预企业并购,绕过国会立法程序,引发对行政权力滥用的质疑。
字节跳动起诉“不卖就禁”法案违宪,最高法院介入审理,案件成为中美法律交锋焦点。
中美博弈的缩影
美国以“小院高墙”策略围堵中国科技企业,TikTok成为数字领域“新战场”。
将关税与TikTok交易挂钩,延续特朗普时期“贸易战+科技战”双打策略。
法律底线
明确反对强制出售:外交部强调“企业运营需遵循市场原则和中国法律”,拒绝外部干预。
反制措施:若美实施恶意收购,中方可能采取对等反制,如限制美国企业在华业务。
经济韧性
美国对半导体等领域的技术封锁,反催生中国芯片产业突破(如华为麒麟芯片)。
市场反噬风险:强行拆解TikTok可能引发美国用户反弹,损害本土投资者利益。
战略定力
中方坚持“开放合作”原则,但面对极限施压,不排除以“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工具回应。
马斯克等美国企业家反对封禁TikTok,形成跨党派阻力,削弱特朗普政策合法性。
对TikTok的短期影响
最高法院将于2025年1月10日辩论“不卖就禁”法案,结果决定TikTok存亡。
甲骨文、马斯克等美国资本方可能借机压价收购,但需平衡中方底线。
中美科技博弈升级
若TikTok被强制出售,将开创“以安全名义肢解他国企业”的恶劣先例。
各国可能效仿美国做法,加剧全球数字经济割裂。
特朗普的政治遗产
拜登政府继承“小院高墙”策略,但特朗普的激进手段(如关税换股权)可能被后续政府调整。
美国年轻人对TikTok的依赖,可能成为特朗普政策的“软肋”。
特朗普的“TikTok换减税”提议,本质是冷战思维在经济领域的延续。中国坚持“底线思维”与“开放姿态”的平衡,既维护企业权益,又避免过度对抗。此事件揭示,科技霸权争夺已超越单纯经贸范畴,成为大国竞争的新战场。未来,TikTok的命运不仅关乎一家企业,更将影响全球数字治理规则的走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