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交往十几名女生被举报,还叫嚣“去国外发展”——这不是渣男,而是失控的权力幻觉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和长期关注教育系统心理健康议题的观察者,山东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一位男教师武某某的事件令我深感震惊与痛心。
在此事件中,这位教师利用自己在高校中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与资源便利,与多名女性发生不当交往,甚至在被举报之后,不但没有丝毫反思或愧疚,反而以“我单身”“谈恋爱不违法”为借口,毫无羞耻地为自己开脱,并自诩“国外大把机会”,完全无视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伤害与道德败坏。这种态度,比事件本身更令人愤怒。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权力滥用和人格扭曲的表现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武某的行为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堕落,更呈现出“权力诱惑下的人格解离”。心理学家大卫·基普尼斯(David Kipnis)在《权力的腐蚀》一书中提到:“权力往往使人丧失对他人边界的尊重,进而滋生一种病态的优越感。”
这位教师显然沉溺于自己“青年男性教师”的身份带来的特殊地位和资源,不仅有可能利用学生对教师的天然信任,还把自己的影响力延伸到校外,隐瞒真实身份,进行“关系操控”,这正是一种典型的操控型人格特征,带有自恋、自我正当化和缺乏共情能力的倾向。
二、“我单身,谈恋爱不违法”——是对道德认知的严重偏离
说出“我单身,谈恋爱不违法”这种话,是典型的道德认知扭曲。这句话背后隐含的是一种将“法律底线”混淆为“道德底线”的认知误区。在咨询中我们常会遇到类似的表现,比如“我没打他我就不是施暴者”、“我没违法我就没错”。
但对于一名教师而言,道德底线远高于法律底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者。一旦失德,其影响是成倍放大的,这也是为何学校最终给予他“开除党籍、撤销职称、解除关系”的重罚。
三、教师失德行为的心理危害极大
此类事件的真正危害,并不止于被欺骗、受伤害的当事女生们,它更在于破坏了整个教育生态的信任基础。
一位教师如果不能守住自己对身份的敬畏,他会传递出一种极其危险的信号:“只要你有权、有身份,操控他人就不是问题。”
这种价值观对年轻人心理健康的打击极大。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女性来访者在经历这类“被操控关系”后,出现长时间的信任障碍、自我否定,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倾向。而这类情感伤害,往往并不被社会足够重视。
一个拥有高等教育平台资源的教师,理应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榜样,而不是利用这些资源满足私欲的“高段位操控者”。对这样的行为,我们不仅要在制度上严惩,更需要从社会心理层面,明确传达一个声音:“我们尊重自由恋爱,但绝不纵容操控和虚假身份关系。”
我想对所有正在高校中学习、生活的年轻人说:当对方拥有某种你所没有的权力、身份、资源时,所谓“恋爱”往往不是在平等地交流情感,而是可能被包装成“爱”的控制。
所以,请一定保持界限意识。你有权了解对方真实的身份、动机、目的,也有权在任何时刻说“不”。
我始终相信,教育的本质是信任与引导。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不是用“自由恋爱”的幌子收割情感,而是用真诚守护学生的成长。
这个事件虽然恶劣,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次“心理免疫”的机会,让我们在未来面对类似关系时,不再沉默,不再盲信,不再失守。
如果你也关心人性、情感、边界,欢迎关注我,和我一起深挖表象下的心理真相。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