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60分和一分60秒,为什么使用60进制?
如今我们计数用的是十进制,逢十进一。时间里的分和秒却是用的六十进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而秒后面的毫秒等又为千进制,一天为24小时,根本不统一。为什么不像普通计数一样把一小时分为10分钟或者100分钟、1000分钟呢?
“六十进制”源自古巴比伦考古学家曾在古巴比伦遗址中发现了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的一块泥板,上面就记载了使用六十进制计时的方法,证明了六十进制最早由古巴比伦人发明。至于为什么是数字60?
这是因为60是一个高度可整除的数字,它可以被1、2、3、4、5、6、10、12、15、20和30整除,方便我们形容时间。比如说0.5小时就是半小时、四分之一小时就是一刻钟,这使得60成为了一种非常实用的计数单位,也是古巴比伦人智慧的结晶。于是一小时等于60分钟,一分钟等于60秒。
“小时”的概念我国古代是使用十二时辰作为计时方式的,最早在商朝就已经出现,西周就已经在使用,不过当时叫法不同,并不是按照“子丑寅卯...”干支次序来的。
直到汉武帝时期颁布并实行了《太初历》,才将十二时辰制定形定名。前几年有一部非常火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就是以此为题材。
明末清初,西方二十四小时制传入我国,19世纪末,官方开始使用二十四小时制的钟表。古代一个时辰正好对应西方钟表的两个小时,于是人们将一个时辰称为“大时”,把西方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随着钟表的逐渐普及,“大时”概念慢慢地消失,“小时”则一直沿用。
为何钟表是12小时?在没有时钟的古代,太阳是我们判断时间的依据。地球自转一圈产生了白天和黑夜,于是一昼一夜则为一天。通过每天太阳照在竹竿上的影子长度不同,相同长度重合基本为365天左右,得出一年大约为365天。
判断夜晚月亮的阴晴圆缺,两个盈月间一个周期大概为29天左右,于是有了月的概念,一年则被分为12个月。再由于不同月份太阳位置高低的差异,人们又把一年分为四季。这便是最早的历法,依靠太阳来指导农业生产。
所以最早的时钟“日晷(guǐ)”便是以太阳的影子来计时,“日晷”就是以一个圆盘为底座叫做“晷面”,上面分有刻度,中间垂直插一根“晷针”,以观察太阳光照射下晷针的影子的位置来判断时间。
那么刻度为什么是12份?因为分成10份实在是不太好分,而分成8份、12份或者24份就容易许多。但分成24份太过密集,也或许是为了与一年有十二个月相呼应,于是圆盘就分为了12份,钟表一圈也就分为了12个小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