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秋,李胜素的艺术人生与人间烟火
2016年维也纳金色大厅,一袭水袖的李胜素演绎《贵妃醉酒》时,海外观众为东方美学集体起立鼓掌的时刻,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外媒笔下的"东方艺术女神"。而在国内社交平台,关于她情感归宿的猜测始终是戏迷茶余饭后的谈资。
河北邢台的小村庄里,10岁的李胜素趴在草垛上看完县剧团的巡演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当母亲掏出裹着三层手绢的积蓄送她去学戏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扎着羊角辫的农家女,会在未来成为梅派青衣的领军人物。在豫剧团的六年,她总比旁人早两小时起床练功,月光下的把杆见证了这个倔强少女的成长。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河北艺校,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齐兰秋发现这棵好苗子时,李胜素正在排练厅反复揣摩《霸王别姬》的剑舞。"这孩子眼里有戏",齐老师破例收下这个非科班出身的学生。
七年寒暑交替,她不仅掌握了青衣的婉约,更将武旦的英气融会贯通。1987年携《廉锦枫》斩获梅花奖时,评审团惊叹:"这是梅派神韵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
与于魁智的相遇颇具戏剧性,在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的排练场,两位顶尖演员因《四郎探母》的配合问题争执不下,最终竟碰撞出梨园界最耀眼的"黄金搭档"。
他们在《梅兰芳》中的配合,被戏迷称为"丝竹合鸣般的默契"。某次下乡演出途中突遇暴雨,两人在破庙里即兴对戏三小时的轶事,至今仍是梨园佳话。
关于情感的种种揣测,李胜素总是淡然处之。面对与白燕升的绯闻,她在采访中调侃:"难道优秀的人都必须配对?"对于"戏曲伉俪"的期待,她认真回应:"我和于老师是艺术上的知己,这种纯粹更珍贵。"倒是弟子们常看见,她书房里珍藏的戏服设计图稿,比任何珠宝都更得主人欢心。
如今的李胜素,依然保持着清晨五点练嗓的习惯。在海外巡演的专机上,她总带着便携式茶具,戏称"龙井比时差更提神"。当年轻演员抱怨戏曲式微时,她会翻开手机展示ins上百万点赞的演出视频:"看,00后外国观众都在学中文唱《梨花颂》"。这位从华北平原走出的艺术家,正用当代语言续写着古老艺术的传奇。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