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棣之花:汉景帝面对弟弟梁王的试探,用聂政的典故来化解危机!
“棠棣之花”这个成语,大家通常理解为比喻兄弟情谊,但它的来历却鲜为人知。故事的主角是战国时期的侠客聂政。他因杀人逃亡,带着母亲和姐姐躲到齐国,靠杀猪卖肉为生。然而,像聂政这样名声在外的人,想要隐姓埋名几乎不可能。他的名气反而成了负担,让他难以真正隐退。
在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国相侠累因权力斗争结下深仇。为躲避追杀,严仲子四处流亡,并决心除掉侠累。当他来到齐国时,他看中了聂政,希望借助他的力量完成刺杀。严仲子没有直接行动,而是频繁光顾聂政的肉铺,以此拉近关系。然而,仅靠这些还不足以达到目的,他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机会很快到来,聂政的母亲过寿,各方豪杰纷纷前来祝贺。严仲子借此机会,以祝寿的名义拜访聂政,并送上厚礼。聂政心知肚明,这位老主顾如此慷慨,显然另有图谋。
严仲子在宾客离开后,单独与聂政交谈,向他透露了想请他出山刺杀侠累的计划。然而,聂政并未立即答应,他解释自己还有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无法立刻投身危险的任务。他对严仲子说:“我母亲尚在,不能立刻将性命托付给你。请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尽孝。”严仲子理解他的处境,没有强求,事情暂时搁置。后来,聂政的母亲去世,严仲子再次找到他。这次,聂政没有拒绝的理由,便接受了任务。聂政的武艺极为高超,作为当时闻名的大侠,他独自一人击杀了侠累身边的十几名护卫,并成功刺杀了韩国国相侠累。然而,聂政自知无法逃脱,为了不牵连姐姐,他毁容挖眼,最终选择自尽。
为了找出聂政的同伙,他的尸体被扔在街头,没人敢去收尸,大家都怕牵连自己。聂政的姐姐不忍心看弟弟暴尸街头,便去为他收尸。当士兵冲过来要抓她时,她大声说道:“我弟弟聂政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怎么能让他这样暴露在街头?他为了保护我才这么做,我是他姐姐,必须为他收尸。你们想抓我?别做梦了!”说完,她自杀了,倒在了弟弟的尸体旁。这种至亲之情,正是棠棣之花所象征的深厚亲情。
了解历史不仅仅是听故事,更要从中领悟道理。严仲子雇凶杀人,这种行为显然不值得赞扬,而聂政刺杀侠累的举动,同样不应被推崇。然而,聂政与他姐姐之间的深厚感情,却让人心生敬佩,这也正是“棠棣之花”所象征的真正意义。
汉景帝刘启巧妙地运用了“棠棣之花”的典故。他登基后,面对内部诸侯势力过大和外部匈奴威胁的双重压力,这些隐患在“文景之治”的表象下逐渐显现。特别是在他实施“削藩”政策后,诸侯们的反应异常激烈,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侯开始有所动作。尽管如此,刘启依然信心满满。他的信心主要来自于对周亚夫和梁王刘武的信任,前者是才华横溢的将领,后者则是他的亲弟弟。在吴王刘濞发动“七王之乱”之前,刘武曾进京面见刘启。在这次重要的会面中,刘启通过一系列策略让刘武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并将自己的命运与哥哥刘启紧密相连。
梁王刘武这次进京,阵仗特别大,完全盖过了其他诸侯王。毕竟他是汉景帝的亲弟弟,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他从梁国带了一大帮人,最关键的便是韩安国。这人是刘武身边最得力的谋士,见识非凡。他对刘武说:“大王,您想过为啥这次排场这么大吗?”刘武自信地回答:“当然是因为母后和皇兄的厚爱。”韩安国低声提醒:“大王,您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还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陛下和太后现在比以往更需要您的支持。”刘武一听,立刻追问:“这话怎么说?”
韩安国对刘武说道:“陛下采纳晁错的建议,大力推行削藩政策,这本身并没有错。诸侯势力过于庞大,早已对中央构成威胁,这一点早在文帝时期就已显而易见。然而,晁错作为书生,行事过于激进,缺乏周密的应对策略。正是由于他的鲁莽,一旦诸侯起兵叛乱,陛下唯一能依靠的就只有您了,而您的梁国也将首当其冲。”刘武听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急切地问道:“那我现在该怎么办?”韩安国回答:“虽然您也是诸侯之一,削藩最终也会波及到您,但眼下您必须与陛下站在同一战线,因为你们是命运共同体。如果陛下成功,您未必能从中获益;但如果陛下失败,您也必将一同覆灭。”
现在您得把之前没拿到的东西都提出来,大胆去争取,陛下肯定不会拒绝的!无论是骑兵战车还是粮草辎重,都要尽量争取,因为大战随时可能爆发!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至少梁国的粮食要储备够半年以上,才能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顶住诸侯的第一波攻击!”刘武问:“刘濞那老家伙,真的会造反吗?”韩安国回答:“再过几年,他可能不会,毕竟人老了就不想折腾了。但现在这个阶段,吴王刘濞可是个一点就炸的主儿!”刘武点点头,拍了拍韩安国的肩膀,“你这老家伙,眼光真是毒辣!”韩安国连忙拱手道:“不敢当,不敢当,一切还得靠大王您自己拿主意!”
在这次交谈中,汉景帝刘启与弟弟刘武回顾了许多往事。刘启指向附近的一座小殿,问刘武是否还记得那里。刘武立即回应,那是他们兄弟俩过去常下棋的地方。刘启接着询问为何那座殿被封了。刘武解释说,那是因为吴国太子曾经对刘启无礼,刘启用棋盘打死了他。为了平息事端,他们的父亲封了那座殿,并赐给吴王刘濞一根手杖,以他的高龄为由,免去了他进京朝见的义务。刘启感慨自己年轻时过于冲动,给父亲带来了不少麻烦。刘武则坚持认为哥哥做得对,甚至表示如果当时在场,他会拔剑教训那个目中无人的太子。刘启对弟弟的态度感到满意,点头表示赞同,并邀请刘武次日一同参加上林苑的狩猎活动。
第二天一大早,刘武兴致勃勃地整理好装备,与韩安国一同前往上林苑。与体弱多病的兄长刘启不同,刘武体格强健,骑射技艺更是无人能及。这次上林苑的狩猎活动,实际上是汉景帝刘启对弟弟梁王刘武的一次试探。然而,刘武的表现令人失望,甚至险些引发一场危机。幸亏刘启精通权术,深谙帝王之道,否则刘武很可能在这次狩猎中成为猎物。即便是足智多谋的韩安国,也被当时的情形吓得冷汗直冒。刘武在上林苑狩猎成果颇丰,他瞄准一只麋鹿,一箭射中。羽林卫将麋鹿抬过来时,发现刘武并未使用皇家弓箭,而是私自携带了自己的弓箭。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规定,若严格追究,甚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陛下,梁王刘武的行为已经越界了。羽林卫将刻有刘武名字的箭递给了汉景帝。这让汉景帝刘启陷入了两难,毕竟刘武不仅是他的亲弟弟,更是他在危急时刻最可靠的盟友。然而,刘武的嚣张行为确实需要敲打,他竟然将上林苑视为自己的梁王府,实在太过分了。韩安国在一旁紧张得直冒冷汗,担心汉景帝会如何处置此事,同时也为刘武捏了一把汗。汉景帝的脸色瞬间变了,他迅速做出决定,举起刘武的箭,敲击自己的弓箭,低声说道:“我们是兄弟,手足情深,梁王的箭就是我的箭,梁王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这不算是违制!这是我作为兄长赋予他的权力。”几句话之间,危机便化解了,刘武和韩安国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汉景帝刘启心里其实气得不行,恨不得马上教训那个不懂分寸的弟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给你点颜色,你还开染坊了!等着瞧吧!”不过,汉景帝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忍,忍别人忍不了的事,做别人做不到的事。面对弟弟的嚣张,他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让我想起了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寤生,他也是一忍再忍,直到忍无可忍才出手。汉景帝的做法如出一辙!眼下还需要刘武帮忙,还不是撕破脸的时候,但这笔账他早就记在心里了。
刘武并非愚钝之人,他深知兄长刘启的宽容与忍让。两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成败息息相关。当吴王刘濞起兵反叛时,刘武在梁地果断阻击叛军,成功遏制了他们的攻势。这一关键行动为周亚夫最终击败吴楚叛军主力、平定叛乱提供了重要契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