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中国730万桶石油大单后,加拿大总理翻脸不认人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丘吉尔这句名言深刻揭示了国际关系的本质,在国际政治与贸易的舞台上,各国都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与策略。近日,加拿大在中加石油贸易中的一番操作令人瞠目结舌。在拿下中国730万桶石油大单后,加方态度却急转直下,总理更是用5个字定义中国,这一戏剧性的转变究竟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战略调整可谓深思熟虑。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国果断做出抉择,削减约90%的美国石油采购量。据消息,今年3月中国从加拿大进口原油飙升至730万桶,创下历史新高。这背后是中国为保障能源安全,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战略考量。毕竟,中国每天消耗1500万桶原油,占全球需求的15%,如此庞大的需求仅靠中东和俄罗斯远远无法满足。
石油(资料图)
中国将加拿大拉进供应商名单,意义远不止于能源交易。一方面,这相当于在西方阵营里插了根钉子。加拿大拿了订单却又对中国的国际立场横加指责,总理称中国是“最大威胁”,强调必须有所应对,还发表不当涉台言论。但钱中国照付,原油交易照做,加拿大真到了需要权衡利益时,是否舍得为美国的立场彻底得罪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从加拿大进口石油,运输与价格都具有优势。同样品质的原油,加拿大价格比中东便宜10%,再加上新建的跨山输油管道,运输成本又进一步降低,这样的买卖自然符合中国利益。
加拿大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却又“首鼠两端”,根本原因在于其对美经济依赖与对中经济合作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加拿大90%的出口依赖美加墨自贸区。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加拿大75.9%的出口依赖美国市场,关键矿产审查直接照搬美国黑名单,在五眼联盟里也总是跟随美国,这使其经济在长期受美国市场影响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不满。“身在江湖,很多事还得拿利益说话”,当中国这个大市场摆在面前,加拿大自然难以抗拒。
加拿大(资料图)
加总理卡尼的上台,似乎带来了改变的契机。他宣称要让加拿大当“全球领导者”,并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情况下与盟友构建新的贸易秩序。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处境极为尴尬,经济上想摆脱美国的控制,却因多年来对美依赖形成重重阻碍;军事上又紧紧依附美国,“既想摆脱‘第51个州’的标签,又找不到独立生存的底气”。其极端孤立主义本质上是一场身份认同危机的大爆发。
中美加之间的微妙关系,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美贸易战中,加拿大选择在中美之间“摇摆”。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加拿大也跟着宣布对美采取同样措施。但加拿大此举不仅没能获得美国的认可,反而让自己陷入更艰难的境地。加拿大海军去年在印太的“自由航行”还要靠租用美国破冰船,而其海军在军事活动中的表现,也凸显出其在战略选择上的迷茫。
加拿大(资料图)
再看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却稳坐钓鱼台。中国分给加拿大的石油订单仅占总进口量的3%,却成功在北美后院撬开能源自主的口子。中国在与加拿大保持高频互动的同时,仍对可能与美国达成贸易平衡保持开放态度。“如果中美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在斗争中凭空消耗实力,让其他国家无端占了便宜”,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中国强调和平发展、倡导开放包容、践行合作共赢,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展望未来,全球贸易格局可能有三种演变方向。一是美国在经历数月拉锯战后,为恢复中美关系正常,以中国重新进口其页岩油、天然气、大豆等为条件,换取中国商品对美出口的同步解锁;二是加拿大等资源出口大国与美国的关系愈发复杂,与中国的交往愈发密切,替代美国成为中国主要能源供应方的事实一旦形成,短期内难以更改;三是中美贸易战持续越久,中国对清洁能源的推进越快,石油需求将进一步降低。
加拿大总理的“变脸”行为,看似是政治立场的突然转变,实则是国际利益博弈下的无奈之举。在国际关系的大棋局中,各国都在为自己的国家利益权衡取舍。而中国坚持自身的发展战略,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稳步前行。未来,全球贸易格局将如何演变,各国又将如何调整策略,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