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经常让我在老家随礼,我今年新房入伙,决定一个都不请
不知道您有没有那种体验:随着城镇化达到一个高水平,很多人都过上了“背井离乡”的生活。以前还只是“农民工”,如今却已经成了大多数人默认的选择。
在他乡生活了,老家、家里的一切就能放下吗?
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哪里,社交圈就在哪里。至于老家的一切,除了父母兄弟这样的亲人之外,乡里乡亲的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完全可以彻底放下了。
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就来说说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吧。
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八十年代末期考上了中专,没几年就在单位下岗了。于是离开老家来到广东,这一来,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
按理来说,这三十多年来,我一直生活在广东,除了每年的春节期间,会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和父母团聚几天,老家的其他乡亲,我几乎都没怎么打过交道了。
年纪大点的还好,虽然多年未见,但迎面遇到还能认得出。
年轻的就不行了,当面遇到时是纯粹的陌生人,想要找个交集点,还得别人说出“他是谁的儿子谁的孙子”的介绍。
我国有句古话叫:树挪死人挪活,也就是认为换个生活环境能发展得更好。
如今不光是我们七零后,后来的八零九零几代人,对于离开老家去外地工作,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于是,每年春节期间,农村老家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是一群陌生人,却硬是凑在一起拉感情,甚至还包括一些沾亲带故的人,什么三大姑的儿子八大姨的女婿之类。
如果只是这些短暂的无效社交也就罢了,反正是假期,就当是无聊打发时间。
可问题是,在长辈老一代人的心里,虽然你们互不认识,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但还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人,或者是“远亲不如近邻”的乡亲,有一些人情世故是永远不能丢的。
而令我感触最多的,就是老家的随礼。
我们老家有一个传统,“红事不请不来,白事不请自来”。意思就是老人去世的后事操办,乡亲邻居都要主动前去帮忙悼唁,其他的红喜事,不管是婚嫁还是寿诞乔迁,都得主人家正式邀请。
这些年来,因为老家还有老父母跟着大哥生活,对于这类事情的安排。我就交代了父母:湾里的老人去世,不管是关系远近,都代我去随个礼上个香,其他的事就当不知道了。
最开始两三年吧,也确实是按照这个原则在做的,父母也没有什么异议。
可随着他们的年龄渐老,也或者是现在的环境变化,他们就逐渐改变了思维了,除了老人去世的白事外,一些他们认为的“红喜事”,他们也会打电话让我去随礼。
虽然我有点不大情愿,但顾虑到老父母的感受,也不愿意为了那么百来块钱让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头,于是一般都顺水推舟按照他们的意思做了。
可近几年来,老家摆酒的风气逐渐盛行,父母对此似乎更加在意,乃至让我有种苦不堪言之感,感受最深的就是如下几桩:
父亲年轻时当过支书,当时和他搭档村长对他挺尊敬,我小时候也和他比较热乎。
但后来我来了广东,和那个叔叔就没有什么交集了。当然,后来我结婚生孩子都在广东,那个叔叔当然也没有什么表示。
可去年年初,父亲突然打电话给我,说那个叔叔做了爷爷,问我随多少礼?
我当时一下子还没弄明白是谁,想了好一阵才搞清楚状况,对方也并没有正式邀请我父亲,他却记挂着当年和他共过事,就想着让我去随个礼。
记得大哥还在旁边说,我们家这些年也有好几场喜事,他都没有什么动静,像这样当了爷爷的事,就没必要和经常在外的人说了吧。
听到我不情不愿的意思,父亲在电话里沉默了,虽然没有说什么,但隔着电话我也能感觉到他的不满。
于是没有办法,就让他去随个礼,送多送少都看他的意思。有了这句话,父亲马上就喜笑颜开了。
也是去年年中,也就是高考完后,又接到了父亲的电话:你姑妈的孙女考上了大学,准备办升学宴,问我打算怎么随礼。
说句老实话,如果是姑妈过生日,我都不会有任何的想法。
关键是姑妈的孙女考上大学这样的事,就连姑妈的儿子、也就是我的表哥,我都已经记不起他的样子了,这么多年每年过年回老家,都没有见过他来给舅舅拜年,怎么突然就想起摆酒请客呢?
仔细问了几句,才弄明白其中的奥妙:表哥当年结婚比较迟,找的对象是个二婚,带着一个女儿过门,也就是现在考上大学的那个女孩。
姑妈想着这个孙女是带来的,虽然考上的只是一所大专,也想要给她办个升学宴,免得亲家那边有想法。
但表哥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和我们这些老表联系过,自己不好意思出面邀请,就只能让姑妈出面请客了。
我听了几乎彻底无语,这不就是妥妥的“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么?
可依旧还是考虑到父亲的感受,也顾虑一些姑妈的心情,我还是不情不愿地随了个礼。
更离谱的一次是去年年底,我回老家比较迟,公司到25号才放假。但十二月二十那天,父亲打电话来:和你同一个生产的德哥摆六十岁寿酒,你准备怎么随礼?
德哥我还是认识的,比我大了十来岁,只是印象中,他这些年也还在广东生活,一边帮着儿子带孩子,一边也打点零工,据说身体还很不错。
因为和德哥是同一个生产队的,两家隔得也不是太远,对他稍微了解一些,印象中他好像是夏天出生的人。
父亲马上给我解除了疑问:他确实是八月过生日,但当时人还在广东,就只是一家人庆祝了一下。他们一家人年底回得比较早,于是就想着补办一场花甲寿宴。
我听了几乎哭笑不得,八月出生的人,十二月底回老家摆寿酒,这算什么?不分明就是“打秋风”么?
应该是心里有点气,我一口就否决了父亲的提议:人家原本是八月过生日,现在摆寿酒,我们这些外人再去凑热闹,那不是折人家的寿么?不去算了。
父亲倒也没有继续纠缠这个事,我也以为这事算是过去了。
可几天后我回到家,大哥告诉我,德哥生日那天,父亲自己去了,随了一百块份子钱,还写了你的名字。
这个消息让我简直不知道说什么了,想不到年过八旬的老父亲,竟然这么在意那些所谓的人情来往。
过年的时候,和家人们说起这一年来的方方面面,有收获也有感触。
就我来说,去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换了一套房正在装修,估计过完年五一前后就能完工入住。
当时我们一家人都坐在一起,父亲也很高兴,但随即就问了我一个问题:到时候新房入伙,是不是摆几桌?要我看,最好还在老家操办一下……
父亲的提议让我弄明奇妙:我在广东买的房子入住,却要在湖南老家摆酒庆祝,这算哪门子的由头?
父亲却说:这么多年了,你在老家也随了不少礼,却一场酒席也没办过,就连你当年结婚生孩子也都是在广东办的。
前几年你女儿考上重点大学,也没有办升学宴,这一回我看就在老家办一下吧,多少能收点回来……
我不好明着拒绝父亲的提议,当时也就打了个哈哈,以为父亲也就那么一说,过后就忘得差不多了。
可回来上班后,父亲久不久就要打电话过问一下我新房的进度,话里话外都是在提醒我,到时候别忘了在老家摆酒的事。
我只能耐心地、委婉地开导老人家:你儿子我离家几十年了,如果说退休了回到老家养老,有什么喜事稍微摆几桌,可能还说得过去。
像在广东的房子却回老家摆酒的事,我可真做不出来,实在是怕被人戳脊梁骨啊……
我的话不知道父亲听进去没有,反正久不久,他就要来个电话的。
如今,我的房子也全部装修完了,家具用品也已经齐备,只等放置一段时间就能入伙了。
眼见得五一越来越近,父亲依旧旁敲侧击面前那个说法,但我心里已经有了打算:
到时候,提前几天回一趟老家,把父母和哥嫂接过来,自己一家人庆祝一下就行了。至于回老家摆酒收礼的事,我看就还是算了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