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保护项目完工,明代中晚期文物重见天日
在龙门石窟擂鼓台区,考古工作者们小心翼翼地从一面厚重的墙内取出一尊佛头——这是在场每个人议论纷纷的故事开端。
它长眉细目,微启的双眼透露出一股宁静。
谁能想到,这尊佛头在数百年后才重见天日?
龙门石窟擂鼓台保护项目竣工向公众开放2023年4月5日,这一天,许多市民早早地来到了刚刚竣工的龙门石窟擂鼓台区域,等待一睹这些新出土的文物。
擂鼓台保护项目从去年9月开始施工,经过多方协作,历时半年终于完工,并正式向公众开放展示。“这些大多是武则天时期开凿的洞窟,在中国唐代佛教石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是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在开幕式上的发言。
他提到,擂鼓台区的洞窟群包含了南、中、北三洞窟龛造像,以及三洞以北的小型洞窟群共约80个窟龛。
这些历史遗迹不仅让考古人员激动不已,更引发了公众的巨大兴趣。
擂鼓台区域洞窟曾进行过水害治理工程早在2011年,擂鼓台区域就因水害进行过治理工程。
考古人员长时间观察得出的结论是,治理效果是显著的。
但在2021年的暴雨之后,这一地区的洞窟再次遭受挑战,渗漏水情况加重,甚至面临结构性失稳的险情。
为此,国家文物局批准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加固与水害治理工程。“去年年底,我们对擂鼓台南洞前壁(西墙)内的填充物进行了考古清理,出土较多精美遗物,发现石刻造像和建筑构件80余件。”路伟回忆道,墙内出土的遗物中,包含砖、陶质遗物100余件,其中许多珍贵的石造像残件。
每一件出土文物都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那些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故事。
墙内填埋文物出土与明代中晚期修复历史为何这些造像会被填埋在墙壁内部呢?
路伟解释说,结合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推测这些造像填埋于明代中晚期。
当时,人们在修复加固前壁的时候,为了节省建筑用料,将这些残件填充于墙内。
这种修复方式为后来的考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尤其令人兴奋的是,本次出土的几件造像保存状态良好,其中有一尊佛像高达76厘米,还有其他一些造像仍保留着彩绘痕迹。
这些造像不仅是研究唐代石刻艺术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揭示了历史上龙门石窟的修复工程和地震史的诸多信息。
龙门石窟考古工作中的重要发现与意义此次配合保护工程的考古清理,标志着龙门石窟考古工作取得了一次重要的突破。
在今年4月3日,擂鼓台保护项目获得了全面验收通过,紧接着,脚手架被拆除,遗址正式对外开放。
对于考古人员和热爱历史的公众而言,这是又一盛事。
这些出土的佛头、菩萨像残件,以及建筑构件,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为研究唐代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擂鼓台区域的历史沿革、古代维修加固的历史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提供了实物依据。
从这些遗物中,可以窥见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当时佛教艺术的辉煌。
路伟总结说,“这些新发现是我们深入研究龙门石窟的重要依据,对于深化石窟保护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结尾:透过尘封百年的砖墙,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能量的世界。
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为我们揭示了历史的缤纷色彩。
考古工作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发现过去的辉煌,更在于通过它,我们能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认知,激发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希望每个来到龙门石窟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凝结了时光与匠心的魅力,也希望我们能怀揣这份敬意,一代代守护并传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