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老翁与亡子女友再婚引争议:女儿极端阻挠背后的财产拉锯战
2025年3月,佛山市顺德区86岁老人标叔与53岁的王女士登记结婚,这段相差33岁、且女方曾为其已故儿子女友的婚姻,引发女儿覃女士持续月余的激烈反对。覃女士多次实施撬锁砸门、剪断电路、丢弃生活用品等行为,致老人住所水电中断、墙体破损,甚至在冲突中致父亲扭伤送医。这场裹挟着情感与财产争议的家庭纠纷,经村委会10余次调解未果,暴露出老龄化社会中 “非传统黄昏恋” 面临的现实困境。
标叔与亡妻育有一子一女,女儿出嫁后鲜少同住,儿子长期未婚。2024年初,儿子将女友王女士带回家中,三人共同生活期间,王女士承担起照料父子饮食起居、陪同就医等事务。2025年2月,儿子因肝病离世,家庭关系急转直下 —— 此前一年未与父亲联系的覃女士突然现身,要求王女士立刻搬离,并提出将标叔送往养老院,遭老人拒绝后,双方冲突升级。
据标叔回忆,女儿在近两个月内五次破坏门锁,甚至用斧头劈开墙面、剪断户外电线,致房屋长期断电;王女士的衣物被褥被丢至街巷,连老人使用多年的床具也被拖出损毁。“她拿走我的手机卡,不让我联系外界,邻居帮忙还被骂。” 标叔称,一次肢体冲突中他不慎跌倒,脚踝肿胀无法站立,最终由救护车送医。
标叔坦言,与王女士登记的直接原因是 “害怕被送养老院”。他表示,儿子去世后,王女士仍每日上门照料,“比亲女儿还贴心”,而覃女士的威胁让他失去安全感:“换一次锁砸一次,我连睡觉都不安稳。” 谈及财产,老人明确:“谁真心照顾我,身后事就交给谁。” 他透露,名下房产原属亡妻,现因女儿阻挠,过户手续停滞。
覃女士对王女士的动机提出多重质疑:“她刚来时自称‘王然’,登记后才知真名,连身份都不诚实。” 她声称,母亲去世后自己每日回家做饭,直到王女士出现才中断照料。“房子是母亲的遗产,盖房时我出了大部分钱,绝不能让外人拿走。” 覃女士承认曾采取极端手段,但坚称是 “保护母亲留下的财产”,否认故意致父亲受伤。
面对 “图谋财产” 的指控,王女士解释,涉案房屋为村集体宅基地上的自建用房,按规定无法流转给非本村成员,“她(覃女士)早在哥哥生前就想把老人送养老院,然后出租房子”。她透露,登记结婚是为以配偶身份成为监护人,阻止老人被强制送养。“我现在不住这里,但他一个电话我就到。” 王女士强调,自己从未提及财产,反遭覃女士持斧砸门威胁。
东海村委会工作人员表示,自3月中旬起,联合公安、妇联、驻村律师等开展10余次调解,均因双方分歧过大失败。标叔诉求为 “女儿停止骚扰、协助办理房产过户”,而覃女士坚持 “房产属母亲遗产,不得变更登记”。调解方案曾提出 “老人为女儿留钥匙、双方书面约定居住权”,但未获认可。
法律层面,广东宝慧律师事务所蔺存宝指出,标叔与王女士的婚姻符合《民法典》自愿登记要件,受法律保护;亡妻名下房产经析产后,标叔拥有5/6产权,可通过遗嘱或赠与处置个人份额。“覃女士的打砸行为已涉嫌故意损毁财物,若损失超5000元或面临刑事责任。” 他建议王女士可通过书面声明放弃继承权,降低对方疑虑。
心理专家曾钰茹分析,标叔在丧子后产生 “情感代偿”,将照料者王女士视为依存对象;而覃女士作为潜在财产继承者,因 “监护权焦虑” 引发防御性攻击。“双方需建立信任桥梁,比如引入第三方监督财产分配,或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缓解老人对‘被送养’的恐惧。”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据2024年《中国老年人婚姻状况白皮书》显示,60岁以上再婚人群中,32%涉及 “前家庭成员关联关系”(如继子女、已故子女旧识等),此类婚姻的家庭纠纷率较普通黄昏恋高出47%。核心矛盾集中于财产归属、监护权及传统伦理接受度 —— 子女担忧 “外人分走遗产”,老人恐惧 “失去自主生活权”,形成典型的 “信任拉锯”。
专家建议,避免此类冲突需 “双轨并行”:老年人可通过婚前财产公证、意定监护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子女应尊重父母婚姻自由,以法律途径而非暴力解决争议。正如龙江镇妇联工作人员所言:“亲情的核心是关怀,而非对房产的争夺。老人晚年的安稳,才是家庭责任的最终指向。”
截至发稿,标叔住所仍可见墙面破损痕迹,王女士每日上门协助采购药品与食材,覃女士则表示 “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这场跨越代际与情感的纠纷,终将在法律框架与亲情考量中寻找平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