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扫码领纸巾?小心你的个人信息正被6万元贱卖!
"免费领纸巾扫码就行!"商场门口热情的推销员递来一包抽纸,你顺手扫了二维码——这个看似无害的动作,可能正让你的手机号、验证码在黑市以30元/条的价格被倒卖。四川达州警方近期破获的案件显示,2000余人因贪图小礼品,个人信息成了犯罪分子的"金矿"。
达州警方披露的两起案件中,犯罪团伙用"免费领餐纸""0元得面条"等话术,诱骗群众提供手机验证码。这些信息被批量注册成社交账号后,转身就流入网络赌博、色情引流等黑产领域。更触目惊心的是,犯罪者还会趁受害者不注意,偷偷完成人脸识别认证,让虚拟账号披上"真人马甲"。
其中肖某团伙仅靠10-30元/条的价格,就非法获利6.8万元;李某团伙甚至发展出"扫码-注册-出售"的完整产业链,7人分工协作堪比小型公司。这些被贱卖的个人信息,最终成为诈骗分子实施犯罪的"隐身衣"。
当你在街头为获得一包纸巾欣喜时,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手机号正被用来:
注册涉黄直播平台会员
群发赌博网站广告
充当网络传销的"僵尸粉"更可怕的是,一旦这些账号涉案,警方首先追踪到的将是信息被盗用的无辜群众。有受害者直到接到派出所传唤通知,才惊觉自己"被法人""被主播"。
五道防线守住个人信息网警提醒的防护策略中,藏着三个关键认知盲区:
最小授权原则:注册APP时,像"读取通讯录"这类非必要权限坚决关闭
二次验证机制:重要账户务必绑定人脸识别或硬件密钥
定期自查:通过运营商APP查询副卡业务,警惕"被开卡"
记住:天下永远没有免费的纸巾,但一定有最贵的个人信息。当你下次再遇到街头扫码送礼时,不妨反问一句:"我的脸,就值这一包抽纸吗?"保护隐私从拒绝小利开始,别让今天的扫码变成明天的报警回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