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的智慧:那些能变富的人,一般都在坚持不做三件事
如何方可致富?实际上,此问题既不可谓简单,亦非极度复杂,然而众多人的关注点出现偏差,故而迟迟难以觅得答案。
正向思索究竟做何事方能致富,着实难以得出答案,盖因每个人的背景及成长环境差异甚巨。
但逆向思考,不做何事方能致富,答案则相对较易浮现,毕竟无论背景如何,无法致富的缘由仅寥寥数种。
在谈及不应为之事以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人。
此人名为冯仑,此君甚是不凡,身价数十亿,素有“商界思想家”之称,其在商界的地位颇高。
于他的智慧之中,我察觉到他有关致富的劝诫,他指出,那些能够致富之人,通常都始终坚持不做三件事。
我观此三件事,深感颠覆,期望您能耐心阅毕,想必对您助益极大。

“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社交上,就是在消耗自己的财富潜力。”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常认为 “人脉就是钱脉”,于是拼命拓展社交圈,参加各种聚会、应酬,然而,冯仑却有着不同的见解。
他认为,社交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很多所谓的 “人脉” 不过是无效社交,不仅无法带来实际的价值,反而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普通人和富人对社交的认知差异在于,普通人往往只看到社交的表面价值,而富人更注重社交的实际效益和长远价值。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那些没有意义的社交活动上,就无法专注于提升自己、发展事业。
无效社交往往是基于利益交换的浅层关系,这种关系缺乏深度和信任,很难在关键时刻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正如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得出的结论:一个人赚的钱,12.5% 来自知识,87.5% 来自关系,但这里的 “关系” 指的是有效关系,是建立在彼此尊重、价值对等基础上的深度连接。
有一个弱连接理论,弱连接(即泛泛之交的社交关系)虽然能带来信息的多样性,但真正能带来实质性帮助的往往是强连接(即深入的、有信任基础的社交关系)。
而强连接的建立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专注于有效社交才能构建真正有价值的人脉网络。
我认识一位创业者,为了拓展业务,每天忙于参加各种行业聚会、酒会,他认为只要认识更多的人,就能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然而,一段时间下来,他发现虽然认识了不少人,但真正能达成合作的寥寥无几,反而因为频繁的社交活动,耽误了公司的管理和业务拓展。
后来,他减少了无效社交,专注于维护和深化与几个重要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关系,通过深入了解对方的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他不仅与这些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还通过他们获得了更多高质量的合作机会,公司的业绩也随之稳步提升。
给大家一些落地的实操建议,一共3点:
1、明确社交目标:参与社交前先界定核心需求,如获取行业资源、寻找创业伙伴或深度学习,避免为 “社交而社交”,可通过列清单方式量化目标,例如 “本次活动需结识 2 位技术领域创业者”。
2、建立价值筛选模型:从专业能力、资源互补性、价值观契合度三个维度评估社交对象。例如,优先与能在业务链上下游形成协同,或具备稀缺技能(如 AI 算法、跨境资源)的人建立连接。
3、深化沟通维度:交流时避免浮于表面的寒暄,尝试分享具体业务痛点或行业洞见,如向潜在合作伙伴提问:“您在拓展西南市场时,如何解决供应链本地化难题?” 通过深度对话识别同频者。

“热点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盲目追热点只会让你迷失方向,真正的财富机会隐藏在趋势之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热点事件、新兴行业层出不穷,很多人看到别人在热点中赚了钱,就跟风进入,希望能分得一杯羹。
冯仑却认为,盲目追热点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热点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时效性,盲目跟风容易陷入被动,而真正的富人会注重对趋势的判断和把握,提前布局,在趋势中寻找长期稳定的财富机会,普通人追热点是看到别人成功后才跟进,而富人则是在趋势初现端倪时就开始行动。
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它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资本,但这也意味着竞争激烈,市场很快就会饱和,而且,热点背后的逻辑可能并不成熟,缺乏可持续性。
而趋势则是一种长期的、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它基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具有更稳定的发展前景。
正如著名投资家霍华德・马克斯在《周期》中所说:“市场永远处于周期变化之中,热点只是周期中的短期波动,而趋势则是周期的长期方向。”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它。” 真正的富人不会被动地追热点,而是主动地去研究趋势,通过对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分析,判断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前进行布局。
例如,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巨大潜力,而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却提前进入,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领军人物。
前几年,共享经济成为热点,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项目纷纷涌现,很多投资者看到共享经济的火爆,纷纷跟风投资。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原因,很多共享经济项目最终以失败告终,有一些投资者并没有盲目追共享经济的热点,而是通过对市场的研究,发现了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趋势。
他们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居生活的智能化、便捷化需求会越来越大。
他们提前布局,投资了几家智能家居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智能家居行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他们的投资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我们该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有难度,但并不是做不到。
1、构建趋势分析框架:从人口结构(如老龄化)、技术迭代(如 5G 普及)、政策导向(如碳中和)三个维度建立趋势观察清单。
2、执行 “热点过滤四问”:面对新热点时自问:①是否符合至少 5 年以上的发展周期?②是否存在真实未被满足的需求?③是否具备可持续的盈利模式?④自身资源是否能构建竞争壁垒?若四个问题中有两个以上否定回答,果断放弃。
3、采用 “小步验证” 策略:对判断为趋势的领域,先以最小成本试错。如看好新能源赛道,可先通过天使投资少量资金参与初创企业,或考取相关行业认证拓展认知,而非直接大规模投入。

“商业的本质是解决社会问题,用投机思维做企业,就像在沙滩上盖楼,看似快速崛起,终将被浪潮冲散。”
许多人在商业活动中渴望快速获利,试图通过炒作概念、空手套白狼等投机手段实现财富暴增。
但冯仑认为,真正的财富源于持续解决社会痛点的能力,投机或许能带来短期收益,却会让企业丧失核心竞争力。
普通人将投机视为 “商业捷径”,而富人明白:商业价值的核心,在于为用户创造不可替代的长期价值。
从商业逻辑看,投机依赖信息差和短期博弈,本质是零和游戏 —— 一方的收益必然建立在另一方的损失之上,而健康的商业生态需要正和博弈,即通过产品创新、效率提升或成本优化,让用户、合作伙伴、社会多方受益。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提出的 “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存在的意义,是通过组织协作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若背离这一本质,单纯追逐资本泡沫,企业终将因缺乏真实价值支撑而崩塌。
冯仑在《扛住就是本事》中多次强调:“商业不是赌,而是一场需要耐力的马拉松。真正的企业家应该像种树一样经营企业 —— 先深耕根系,再等待枝繁叶茂。”
这与管理学中的 “护城河理论” 不谋而合:只有构建技术壁垒、品牌认知或客户粘性等核心优势,才能在市场波动中持续盈利。
2009 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处于 “高周转、高杠杆” 的投机热潮中,多数开发商沉迷于土地套利和快速销售,冯仑却提出 “立体城市” 概念 —— 在一平方公里土地上建设集居住、办公、商业、教育、医疗于一体的微型城市,通过垂直空间规划解决大城市病。
当时业内普遍认为这是 “理想化概念”,不如炒房赚钱快,但冯仑坚持投入数年时间调研、论证,联合政府、规划机构和产业资源,在西安、温州等地落地试点项目。
他的逻辑是:中国城镇化率超过 60% 后,土地资源稀缺和城市病将成为核心矛盾,“立体城市” 通过集约化开发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本质是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
当房地产行业面临调整,许多依赖投机模式的房企陷入债务危机,冯仑的 “立体城市” 项目却因契合新型城镇化趋势,逐渐成为城市更新领域的标杆。
同样给大家一些落地的方法,避免投机。

1、当自己要做一个事的时候先问价值三题:解决什么问题?提供什么独特价值?如何长期盈利?
2、再去设三道防火墙,不炒概念、不高杠杆、不偏离核心业务。
3、最后要用用五年视角决策,判断选择对长期竞争力的价值,拒绝短期诱惑。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