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黄骅雨夜被害,真凶竟是司令员,毛主席震怒:枪决叛徒!

江舸 2周前 (05-01) 阅读数 7 #历史

1943年6月30日,冀鲁边军区的大赵村,在夜幕的笼罩下,暴雨倾盆如注。

副司令黄骅正主持一场秘密军事会议,在烛光摇曳中,他指点地图,筹划抗战大计。

但谁料就在此时,会议室的大门被轰然撞开,枪声划破雨幕,黄骅与数名干部倒在血泊之中。

这位抗战英雄,竟死于自己人之手!更令人震骇的是,随着调查的深入,真凶直指军区司令员邢仁甫,毛主席闻讯震怒:

“抓起来枪决!”

这场惊天惨案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阴谋?让我们走进这段沉痛的历史,揭开大赵村惨案的真相。

一、黄骅的革命征途:从孤儿到抗战英雄

1911年,黄骅(原名黄金山)出生于湖北阳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童年悲惨,父母、姐姐、哥哥相继病逝,他与嫂子柯九菊相依为命。嫂子四处乞讨,供他读了一年书,为他种下求知的种子。辍学后,他当过帮工、学过裁缝,磨砺出坚韧的性格。

1926年,15岁的黄骅投身阳新县农民运动,加入儿童团,传递情报、张贴标语,小小身影活跃在革命前线。在《黄骅烈士纪念文集》中记载:

“黄骅少时孤苦,然志向高远,投身革命,矢志不渝。”

1928年,他加入阳新县赤卫队,1929年入党,1930年参加红军。从普通士兵到团长,他在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中屡立战功。

1934年长征,他主动断后,与敌军拼刺刀掩护主力突围,所在连仅剩20人。

在《中国工农红军史料丛刊》中记载:

“黄骅于长征断后,浴血奋战,护主力安全,功不可没。”

1936年,他入红军大学深造,毕业后任干部团政委,培养军事人才。

1937年抗战爆发,黄骅改名“黄骅”,寓意像革命的骏马一样驰骋疆场。他组建游击队,屡次偷袭日军,随后又与115师合编,在山西屡挫敌军。

1941年,他任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兼115师教导六旅副旅长,面对日军“三光政策”,他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策略,频频取胜。

他与战士同甘共苦,拒绝特殊待遇,他常说:

“莫忘百姓疾苦,抗战为民。”

他的严明纪律和亲民作风,使冀鲁边根据地日益巩固,百姓称他为“黄司令”。

二、雨夜喋血:大赵村的惊天惨案

1943年6月30日,冀鲁边军区大赵村暴雨滂沱。黄骅主持侦察工作会议,参谋主任陆成道、锄奸科长陈云彪等骨干围坐桌前,分析日军动向。

到了深夜,煤油灯昏暗,他让警卫员再取一盏灯继续开会。突然,会议室的大门被撞开,数名蒙面人身披蓑衣,手持短枪闯入。

黄骅当时想要拔枪自卫,但凶手枪声已响,他与陆成道、陈云彪等人当场牺牲。当取灯的警卫员听到枪响返回时,凶手已趁乱逃匿。据《冀鲁边抗战史》记载:

“黄骅等烈士遇害,雨夜枪声,震惊军区。”

惨案消息传开,军区上下悲愤交加,黄骅的牺牲,不仅折损一位骁将,更动摇根据地军心。

司令员邢仁甫表面悲痛,下令全力配合上级“专案组”彻查此案,但当专案组勘查现场时,因大雨冲刷,痕迹早已所剩无几。

据警卫员回忆,凶手动作娴熟,似受过训练。而一位村民称,看到一人背影酷似手枪队队长冯冠奎,冯冠奎原为土匪,后被邢仁甫收编。

专案组马上锁定了冯冠奎,调查发现他案发当晚行踪不明,案发后又神秘失踪,身上疑点重重。

更令人不安的是,邢仁甫与冯冠奎关系密切。

专案组查出,邢仁甫对冯冠奎违纪行为十分纵容,甚至屡次为其开脱。黄骅生前因邢仁甫的腐败作风与其屡生争执,邢仁甫视其为威胁。

专案组暗中调查邢仁甫,发现他干扰调查掩盖线索,频繁与可疑人员接触。

真相终于渐渐浮出水面:邢仁甫竟是幕后主谋,指使冯冠奎行凶。

在《黄骅烈士纪念文集》中记载:

“邢仁甫因与黄骅矛盾,忌其功高,策划暗杀,罪不容诛。”

三、邢仁甫的堕落:从功臣到叛徒

1910年邢仁甫生于河北盐山县,出身地主家庭,父亲曾为青红帮头目。他早年厌恶家庭,投身马鸿逵的部队,历任连长、团参谋长。1929年入党,1933年因地下组织暴露返乡,开始宣传抗日组建地方武装,1937年,他创立的华北民众救国军屡创日军。

1938年部队被编入八路军,他任津南支队司令,1941年升任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兼教导六旅旅长,功勋卓著。在《八路军史料汇编》中记载:

“邢仁甫初建救国军,抗击日寇,功在根据地。”

然而权力的膨胀腐蚀了他的初心,他变得骄奢淫逸,抛弃结发妻子,与宣传队员宋魁玲同居,挪用军费3.7万元,修建奢华住所挥霍无度。

他独断专行,排挤老红军干部,培植只听命自己的亲信,破坏部队内部团结。

1943年春,上级命令其赴延安学习,他却怀疑这是黄骅想要夺权的阴谋,对其心生怨恨。

后来黄骅直接批评其腐败,两人矛盾开始公开化,邢仁甫决意除掉黄骅,唆使冯冠奎于6月30日雨夜行凶。

暗杀成功后,邢仁甫假意追查,实则掩饰罪行,由于事情败露,他于7月携宋魁玲逃往天津,投靠日寇,撰写了《效忠天皇》等叛变书,向日军出卖根据地情报,被任命为津南六县剿共司令,帮助日寇扫荡。在《冀鲁边抗战史》中记载:

“邢仁甫投敌叛国,荼毒百姓,罪恶滔天。”

邢仁甫的背叛,令冀鲁边军民蒙受巨大苦难。

四、天网恢恢:正义的审判与历史反思

黄骅遇害的真相震动中央,毛主席怒斥:

“抓起来枪决,给黄骅同志一个交代!”

党组织随即展开追捕,誓将邢仁甫绳之以法,到了1949年天津解放,我军发现一名可疑的国民党专员“罗镇”,经过审讯确认其为邢仁甫。

日军战败后他改名换姓,藏匿多年却终难逃法网。

1950年9月7日,盐山县召开万人公审大会,邢仁甫的罪行被当众揭露:暗杀黄骅、投敌叛国、荼毒百姓。在场群众怒喊:

“枪毙汉奸!”

法官当场宣判邢仁甫死刑,公审大会之后,枪声响起罪人伏诛。

1945年,新海县更名为黄骅县,纪念这位抗战英雄。同时惨案也促使党加强干部教育,严防腐败。在《黄骅烈士纪念文集》中这样写道:

“黄骅精神,永励后人,革命纪律,勿忘教训。”

大赵村惨案警示我们:革命队伍需警惕内部叛徒,干部须守初心。

参考资料:

1、冀鲁边革命纪念馆编(1985)《黄骅烈士纪念文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本书详述黄骅生平、遇害经过及邢仁甫罪行。)

2、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1990)《冀鲁边抗战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本书记录大赵村惨案详情及邢仁甫投敌经过。)

3、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1995)《八路军史料汇编》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本书记录邢仁甫早期抗战功绩及堕落轨迹。)

观点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信息撰写,并融入作者的理解与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官方意见。解读因视角不同而异,欢迎大家阅读本文后留言交流,提出宝贵意见。

图片来源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仅用于内容展示与说明,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江舸

江舸

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