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可惜的4个人,只差一步一统天下,却偏偏没走好最后一步

古今论事 11小时前 阅读数 0 #历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群雄逐鹿,成王败寇,最终能夺取天下,成就帝业之人,少之又少。

其中有4人尤为可惜,他们个个能力出众,且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差,可惜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只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项羽:距离成功最近的男人,只差一步就能逆转战局

很多人以为项羽之败始于鸿门宴,又或者是他中了离间计,疏远了范增。其实都不是,即使鸿门宴放走刘邦,或者后来没了范增辅佐,项羽依然有很大的胜算。

项羽之败,真正的转折点在“鸿沟议和”之后。即使到了此时,项羽依然有两次机会,可惜他都没能把握住。

为什么会有“鸿沟议和”?因为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打不下去了。尤其是刘邦,手里军队都被打光好几次了。幸亏萧何不断给他送去生力军,加上他从韩信那里夺了一批军队,才能勉强招架住项羽的攻势。

至于项羽,他的粮道被刘邦的盟友给断了,不退兵会出事的。

否则,以刘邦、项羽之间的仇怨,根本没可能议和。

“鸿沟议和”之后的第一个机会,就是刚刚议和的时候。此时,双方为了表示诚意,各自退兵。

此时,谁先违背盟约,偷袭对方,谁的胜算就大。结果,这机会被刘邦给把握住了,项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间十分被动。

说实话,当时刘邦的兵力和军队的战斗力都是远不如项羽的,如果项羽先偷袭刘邦,那刘邦必败无疑。刘邦一败,包括韩信在内的一干诸侯也就成了一盘散沙,不足为虑了。

但是,即使被刘邦抢了先手,项羽依然有胜算的。

我们看看亥下之战是怎么打的,刘邦会同各路诸侯,发兵六十万攻打项羽。而项羽手中只有十万人。

但是项羽依然将包括韩信在内的诸路大军给逐一击退,项羽此时的问题不是兵力不足,反倒是粮草短缺。

至于刘邦,干脆按兵不动,让诸侯与项羽互相消耗。因为此时刘邦手里的都是些新兵,根本没啥战斗力,而诸侯的军队也都是些乌合之众。只有项羽的军队乃是他一手带出来的百战精兵。

要不是粮草不足,项羽完全可以凭借十万金瑞横扫诸侯。

刘邦看这样下去拿不下项羽,这才弄出个四面楚歌,来打击楚军的士气。

接着诸侯采取车轮战,轮番进攻,主要是为了消耗楚军的士气。要是此时项羽能继续坚持下去,到最后先撑不住的反而会是诸侯。毕竟大家都是强弩之末了,诸侯的情况也不比项羽好多少。

可惜项羽误判情况,以为大局已定,主动放弃了抵抗,加上楚军士气低迷。这才有了后来的乌江自刎。

刘邦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夺了韩信的兵权,第二件事就是遣散诸侯原本的军队,并且以免除税赋为诱饵,忽悠这些人前往朝廷控制的区域。为啥?因为刘邦此时就是个纸老虎,根本不是诸侯的对手。

他连诸侯都打不赢,难道还打得赢项羽?

所以说,项羽之败,实在是太可惜了。

曹操:错放一人前往荆州,使得天下归一晚了几十年

很多人觉得,曹操此生最大的失误是放走了刘备。其实放走刘备没啥,关键不能让他去荆州。

吕布老说他飘零半生,其实刘备又何尝不是?在前往荆州之前,他混得那叫一个惨。长期都是寄人篱下,连个大本营都没有。好不容易得到徐州,有了根基,还被吕布所夺。

就这么一个人,对曹操来说能算威胁?曹操把他放了也就放了。

可问题随时,刘备哪里都能去,唯独不能去荆州。刘备到了荆州,突然就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一下子就成了曹操的大麻烦。

荆州这地方,不仅富庶,还是战略要地,曹操和孙权都对其虎视眈眈。恰好刘表又能力平平,无法真正控制住荆州,这就给了刘备发展实力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荆州有诸葛亮,还挨着东吴。

诸葛亮有“卧龙”之名,但是这“卧龙”没啥实绩。你让他去投奔曹操,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而且很多都是有实绩的,诸葛亮怎么能够脱颖而出?

至于东吴,那就是个小圈子,虽然欢迎人才,但是孙权首先重用的是自己人。诸葛亮即使投奔东吴,地位能比得过周瑜、鲁肃?诸葛亮在曹操那里,好歹还有点被重用的机会,就是需要时间,但是到了东吴,那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恰好此时刘备三顾茅庐,对诸葛亮来说。到时候刘备建立了一番事业,自己绝对是股肱之臣,地位至少在文臣里排第一。所以诸葛亮只有刘备这一个选择。

此外,刘表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是东吴还是有一战之力的。如果没有刘备、诸葛亮使劲忽悠孙权,赤壁之战都不一定会打起来。即使打起来,但是也很难打赢,因为东吴君臣缺乏信心。

但是在诸葛亮、刘备的忽悠下,东吴君臣信心大增。加上曹操大意轻敌,才有了赤壁的大败。

而这一系列事情,如果刘备没去荆州,就不会发生。那么曹操与孙权争雄,胜出是迟早的事情,不仅不会有三国,曹操甚至能提前几十年让天下归一。

柴荣:英年早逝,最终便宜了赵匡胤

柴荣大概是这几个人里面最可惜的了,实话实说,他根本没走错任何一步。如果硬要说他做错了什么。那就是去世得太早了。可是生老病死这事情,又其实人可以决定的?一切皆是天意。

一些人觉得他不该重用赵匡胤,其实这根本就不是问题。柴荣在世的时候,设立禁军,将兵权收归朝廷,地方军队没啥战斗力,也就做点抓抓盗贼、运送粮草之类的事情。

而在禁军内部,又分成数支军队。在柴荣的故意引导下,禁军各部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互相敌视,这样就避免了有人会权力过大,无人遏制。

此外,禁军上面还有枢密院。禁军将领只有统兵权,却无调兵权。也就是说,没有枢密院的命令,禁军将领连自己手下军队都调动不了。就是有将领能让士兵跟着自己反叛,武器辎重还要找朝廷要。

所以,柴荣当初的规划可谓是万无一失。他唯一没想到的是,自己那么早就病逝了。

此时的后周处于主少国疑的状态,小皇帝不仅无法震慑诸将,更重要的是,文臣与武将的矛盾凸显出来。

武将担心自己即使立功,也因为文臣从中作梗,不会被小皇帝知晓,以至于劳而无功。因此,当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大部分禁军将领都作壁上观。赵匡胤这才得以坐上皇位。

事实上,如果柴荣能多活十年,不仅大业可成,而且太子的地位也能稳固。到时候,赵匡胤即使有不臣之心,也无能为力。

李自成: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在明末的战乱中,李自成绝对是最有机会终结混战,让天下归一之人。事实上,他已经成功了一半:进驻京师,将明朝朝廷一锅端,崇祯皇帝也被迫自缢,明朝军队望风而降。

在当时,张献忠根本无法与其相提并论,明朝残余不足以对其造成威胁。唯一的麻烦就是清军,清军的战斗力在当时属于第一梯队。

但是对付清军,李自成也不是没有办法。他只要能收复吴三桂,最差也能将清军阻挡在山海关外。而且关外物资匮乏,而李自成手中兵力雄厚,双方长期消耗下去,李自成还是很有胜算的。

可惜,李自成入主京师后,开始放飞自我了,放任手下在京师为所欲为、大肆劫掠。其中,李自成的心腹大将刘宗敏就夺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当时李自成已经在招降吴三桂的,吴三桂都答应归附了。结果因为陈圆圆这事,吴三桂直接投奔了多尔衮。

这下好了,自己最大、最重要的助力,现在跑到对手那边去了。此时,李自成的结果已经注定。

吴三桂的军队战斗力本就很强,现在有清军的增援,李自成根本不是对手。短短几十天,他就从巅峰跌到谷底。

面对多尔衮的追兵,他且战且退,屡战屡败。

这一路上,他肯定有反思过,自己为何沦落至此。很显然,他对于吴三桂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吴三桂就是他能否成就霸业的关键,他要是及时严惩刘宗敏,将陈圆圆送到吴三桂大营,再善待吴三桂的家人。吴三桂还不对他死心塌地?

再不济,吴三桂也不会倒向清军那边。

李自成这绝对算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最后,一代“闯王”死在了一群乡勇手中,实在是令人惋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古今论事

古今论事

伍书逸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