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走向:从谏逐客书的开始,到去海归化的遭遇!

笑看历史风云 1周前 (05-05) 阅读数 8 #推荐

最近有人提出了去海归化,然后出现了两种奇怪的现象。一种是极端思潮的出现,他们认为去海归化做得对。另外一种就是狗急跳墙派,当这一思维出现后然后有一部分人就急了,他们冠冕堂皇批判去海归化的背后,全是自欺欺人的利益。大家不是傻子,无非就是他们或他们主子的儿子是海归而已。但客观而言,去海归化也是不可行的,下面我们就从古到今的实例说明为什么去海归化为什么不可行,以及古人是如何通过外来人才达到自己长治久安的目的呢?

外来人

首先,历史上以前也出现过排斥外来人的情况。比如秦始皇嬴政就曾颁布逐客书驱逐外来人才,然后秦国的运行就瘫痪了。而魏国就是典型的例子,前期魏文侯用吴起、翟璜等外来人才让魏国逐渐强大,而到了魏武侯和魏惠王时期,他们逐渐不再重视外来人才,导致吴起投奔楚国,商鞅因得不到重用投奔秦国,最终白白错失了魏国强大的机会,这不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吗?任何国家不重视外来人才的后果是必然不会重视本国人才,因为他没有发现人才的魅力。

而一个发现人才魅力的人是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比如魏国后期不仅不引用外来人才而且连本国人才都留不住。比如甘茂、张仪等人,一个帮秦国拿下铁矿产地宜阳,让秦国的军事实力大幅度增强。一个是用三寸不烂之舌让秦国利用外交优势获得良好的发展契机,为秦国东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魏国俨然成了战国的人才输送机,而且只输送到秦国实现了人才的对口化传送。纵观古今,没有一个王朝不是利用外来人才走向强盛的,这就是铁一般的事实,不是吗?

人才

其次,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王朝的强盛不是引领外来人才走向强盛的。为什么李广在沙漠迷路,而卫青霍去病不迷路呢?难道因为他们的手机导航网速好吗?当然不是,而是卫青和霍去病军中有不少匈奴人,他们对沙漠一清二楚,因此又怎么会迷路呢?而唐太宗之所以所向披靡,就是因为唐军中有不少突厥将领,甚至唐军中有很多突厥骑兵,他们曾经在唐太宗征伐高句丽时所向披靡,包括民国时期,那些留学生如詹天佑、茅以升等几乎撑死了一个时代的脊梁。

包括后来的两弹一星的钱学森也曾以一人敌万军,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外来人才是不可获取的。而那些觉得有没有外来人才都一样更多是一根筋,他们的心态和魏惠王一样认为魏国人才济济有没有外来人才都一样,然后当秦国商鞅变法的时候,魏国在祖先的荣耀夜郎自大,当变法后的秦军再次和魏国交战后,这种傲慢带来的后面终成不可弥补的错事,甚至到了后来,魏国由原来的霸主变成了鸡肋,任何人都敢欺负。事实上人和人是不一样,一个领导看起来很努力但企业却负债累累,而另外一个领导轻轻松松却让企业蒸蒸日上,这就是区别。

人心

最后,并非所有的外来人才都是人才,比如平原君和孟尝君,平原君门客很多但多是酒囊饭袋,几千年以来就出了一个毛遂,而孟尝君则不同,前有鸡鸣狗盗救自己逃出秦国,后有冯媛让自己在薛地颇有人心。而他们归根到底的不同就是任用人才的方式,孟尝君因才施用,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哪怕你是鸡鸣狗盗都会被重用。而平原君则不同,他更多的是沽名钓誉,凡是外来人才都会被重用,因此他的任用基本是失败的,因为这期间不乏以外来人才身份滥竽充数的。

古代有句名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犹如一块玉,对于懂行的人来说就是一块无价之宝,而对于不懂行的人来说就是一块废石头。因此赵国有廉颇,但对于廉颇来说赵国无疑是暴殄天物。秦国可以赋予王翦以全国之力统一天下,而赵国竟然连一个相国之位都不敢给廉颇,对于刘邦来说韩信是统领三军的大将,而对于项羽来说,韩信就是一个自以为是的执戟郎中。或许韩信弱于项羽,但却仅仅是弱于项羽而已,换句话来说如果项羽给韩信有钟离昧一半的待遇,他都不会投奔刘邦。

民族

而我们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要想强大就必须重用海归,但不是局限于身份而是才能。只能摒弃那些靠着海归身份混吃等死或者阿谀奉承的小人,才能真的走向强大。漂亮国为什么强大呢?无他,就是因会用人才而已。只要你是人才,他可以为了留住你修改规则,为了留下你配备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事实上你觉得他们是因为金钱,但你忘了以他们的才能去哪里都衣食无忧。而你看不到的是他们得到了本该属于人才的尊重,他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一个科研人员研究出发明的成就感这是多少金钱都无法弥补的,不是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笑看历史风云

笑看历史风云

笑看人生,笑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