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火钱到天价租金:谁在为灵隐寺旁8.5平米“佛系刚需”买单?
该小卖部名为“灵隐冷泉素饼店”,位于灵隐寺售票处入口旁,是游客进入景区的必经之路,日均人流量数万人次,节假日可达8万以上,在2022年6月,该店铺租赁权通过公开竞标,起拍价111.8万元,经历103轮竞价后以260.3万元成交,溢价率225%。另一处4.5平方米的小店年租金甚至达284万元。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确认竞拍合法合规,强调租金由市场决定,并承诺加强日常监管。此外,该店铺需每年缴纳60万元税收。
灵隐寺年客流量超千万人次,核心商铺具有“独家经营”优势,游客购买刚需商品(矿泉水、冷饮)的转化率高,按日租金7123元计算,需每天完成7000元以上销售额(客单价约20元),节假日单日营业额可达10万元,旺季收入覆盖淡季成本。
普通矿泉水售价6-15元(成本约1元),文创雪糕15元,香烛、手串等宗教用品通过“开光”文化附加值提价至成本百倍,十八籽手串等独家商品曾引发凌晨排队抢购,进一步推高利润空间。
批评者认为高价商品破坏寺庙庄严氛围,如纸巾单张0.6元、矿泉水售价为市场价3倍,游客体验受损。网友调侃“佛祖都想转行当便利店老板”,管客流量大,但目击者称实际购买人数有限,日销7000元需350人消费(客单价20元),现场观察难以达标。部分声音质疑租金存在炒作嫌疑,公众关注260万租金流向,担忧寺庙管理方过度逐利。此前“奶奶庙”等案例显示,部分宗教场所通过承包制实现高额流水,但缺乏监管。
类似高铁站、学校等垄断场景,高租金必然转嫁为商品高价。西湖景区商铺租金连续多年涨幅超12%,核心地段供不应求,寺庙收入大头来自富人“烧头香”(竞价达数百万元)和长期牌位供奉,散客消费仅是补充。文化附加值成为提价核心手段西湖白堤断桥旁一处4.5平方米亭子年租金284万元,茶叶蛋10元3个,矿泉水6元,盈利压力同样显著。
灵隐寺天价租金事件本质是流量经济与信仰消费的极致体现,既印证了景区核心资源的稀缺性,也暴露了商业化与公共利益间的深层矛盾。未来需通过政策调控与文化保护的双重手段,寻求可持续的文旅发展路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