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华为、蔚小理们集体改口:工信部一纸新规,戳破智驾泡沫?

数码科技天天唠 4天前 阅读数 91 #科技

最近买新能源车的朋友可能发现了件怪事:小米汽车官网悄悄把“智能驾驶”改成了“辅助驾驶”,华为余承东的视频里,“智驾”俩字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同样的,理想、小鹏、蔚来这些新势力,集体把系统名称里的“智驾”等等字眼改成辅助驾驶了。

这波改名潮背后,藏着工信部上个月甩出的一记重拳。新规直接给车企戴上“紧箍咒”:智能驾驶宣传不准夸大其词,什么“全国都能开”、“零接管”、“无限接近L3”统统禁言,要是因此酿成事故,负责人可能得吃牢饭。车企们吓得连夜改文案,生怕被当成“吹牛反面教材”。

要说之前的车企有多野?那真是“吹牛不上税”。某品牌发布会PPT上赫然写着“全国99%道路实现零接管”,销售顾问拍着胸脯跟客户保证“高速上睡一觉就到目的地”;另一家车企更绝,直接在广告片里拍驾驶员双手离开方向盘,让辅助驾驶系统带着全家“自动驾驶”看风景。结果呢?高速路上真有人把方向盘一甩开始睡觉,追尾事故、车道偏离险象环生,血淋淋的案例让监管部门坐不住了。

工信部这记重拳精准打在七寸上。现在所有车企必须认清现实:目前合法上路的全是L2级辅助驾驶,跟“自动驾驶”差着十万八千里。L2级系统的本质是“辅助”,驾驶员必须全程手握方向盘,眼睛盯着路,出了事第一责任人永远是人。这就像给消费者打预防针:别被花里胡哨的名词忽悠了,命是自己的,别交给铁皮盒子。

这波整改对普通消费者绝对是大利好。过去多少车主被“自动驾驶”的噱头冲昏头,以为买了新能源车就等于雇了个24小时司机。现在车企必须老老实实写明“本系统不具备自动驾驶能力”,销售顾问再敢乱吹牛,消费者可以直接掏出工信部文件怼回去。更关键的是,新规倒逼车企把精力从“造词”转移到“造车”上——与其研究怎么把“L2”吹成L2.999999,不如好好优化AEB刹车灵敏度、车道保持稳定性这些真功夫。

不过话说回来,智能驾驶技术本身没错,错的是过度营销的歪风。就像特斯拉Autopilot刚推出时,多少人以为能当甩手掌柜?结果美国都出了多少起“自动驾驶致死案”。现在国内车企集体改口,看似是“认怂”,实则是给行业挤泡沫。毕竟技术发展需要时间,L4级自动驾驶可能十年后才能普及,现在拿实验室数据当卖点,和卖“永动机”有啥区别?

对车企来说,这次改名潮也是次警醒。过去靠PPT融资、靠噱头卖车的时代过去了,接下来得比拼真本事:谁的算法能应对更多极端场景?谁的激光雷达看得更远更准?谁家的OTA升级真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bug?至于消费者,以后听到“自动驾驶”四个字,不妨先问销售一句:“工信部备案的辅助驾驶等级是多少?”毕竟,在安全这件事上,多一分较真,少一分冒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数码科技天天唠

数码科技天天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