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通牒被驳回,伊朗地下导弹全面列装,美国这回总算踢到铁板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最近这波美国伊朗之间的紧张局势,比往年都要来得更直接。
事情要从3月28日美国的一封最后通牒说起,特朗普隔空喊话伊朗,要求两个月内必须按美方条件签新核协议,否则就得承担"严重后果"。
这可不是普通的外交警告,特朗普称:“如果伊朗不与美国就其核问题达成协议,美国将对伊朗进行轰炸”,并对其相关产品“征收二级关税”。

美国这回的架势确实挺吓人的。
就说军力调动吧,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基地突然就热闹起来,八架能带核弹头的B-2隐形轰炸机外加十五架C-17运输机全给塞进去了。
这地方离伊朗西边大概4000公里,正好卡在B-2的作战半径里。
航母那边动静也不小,"杜鲁门"号在红海对着也门胡塞武装狂轰滥炸,"卡尔·文森"号更是从亚太海域掉头就往波斯湾冲。
懂行的人看了都明白,这明显是要搞双航母封锁的节奏。

五角大楼的认为,美国现在对胡塞武装的空袭就是在对伊朗进行警告,他们坚信正是因为伊朗在背后提供支持,胡塞武装才有底气同时挑衅美国和以色列。
空袭数据摆在台面上:自3月中旬以来,美国空军至少对也门发动了11轮空袭行动,目标直指胡塞武装控制区。
但有意思的是,美国自家的智库都吐槽说这种打法没用,胡塞武装越炸反而支持者越多,人家储存武器的仓库早提前清空了。

伊朗这边呢,反应硬得跟钢板似的。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3月30日证实,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拒绝与美国进行直接谈判,只接受间接对话。
同时,针对特朗普的“最后通牒”,伊朗官媒《德黑兰日报》直接放了个大招,声称伊朗的导弹“已装载到所有地下导弹城的发射架上,随时准备发射”。
《德黑兰日报》警告美国:“打开潘多拉魔盒将让美国政府及其盟友付出沉重代价”。
伊朗海军司令阿里雷扎·唐西里放的狠话更夸张,他明确表示伊朗对美国发出的信号没有任何兴趣,同时美国若对伊朗进行袭击,哪怕追到西半球的墨西哥湾,伊朗也不会善罢甘休。
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看他们海军突然派三支舰队堵在霍尔木兹海峡,装上反舰导弹的民用货轮都改造成"移动军火库",明显是做好拼命准备了。

不过要真打起来,美国也得掂量掂量自家底子。
从最近曝光的机密文件看,五角大楼现在最惦记的还是中国。
据《华盛顿邮报》披露,特朗普上台后给美国政府官员下发文件,文件中称,只有中国才值得美国亲自动手,哪怕是俄罗斯也没有这个待遇,更别说是伊朗了。
对于除中国以外并不顺从于美国的国家,美国还是更倾向于交给日本、英国、以色列等盟友对付。
美国专家更是分析说这要是跟伊朗开撕,不但要把自家精锐部队陷进去,搞不好还逼着中俄抱团,五十几个第三世界国家全得倒向对面阵营。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钱袋子的事。
美军这两艘航母每天光是维持就得烧掉1.2亿美元,更别说那些娇贵的F-35,现役288架里有三分之一都处在趴窝状态。
真要打伊朗这种遍地导弹阵地的国家,西太平洋的海军至少得抽走一半,那还怎么盯着中国搞"印太战略"?
要说最现实的制约,还得看打仗的成本账。
按美国智库的兵棋推演结论,就算美军把伊朗七成军事目标炸平,剩下那点力量也够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真闹到这地步国际油价绝对要飙到两百美元一桶,到时候全球经济都得跟着遭殃。
更别提伊朗那两万三千枚导弹分散藏在上千个掩体里,美军现在每天撑死能飞200架次轰炸机,要彻底摧毁得连炸半个月,中间但凡出点岔子就得前功尽弃。

现在这个局面就像一个火药桶,但引信可能没表面上那么快烧完。
目前还没看到伊朗导弹部队进入最高战备。
至于整天放狠话的伊朗革命卫队,搞不好就是在赌美国人不敢真动手。
毕竟中东再重要也比不过西太平洋的棋局,真要打破这个微妙平衡,搞不好得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的骂,中俄在联合国可不是摆设。
说到底,美国现在这套武力恫吓更像是拉满的弓弦,放不放箭还得看对手给不给台阶。
战略重心东移的大方针摆在那儿,美军参谋部那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豪言壮语,这几年早变成"集中力量对付主要对手"的现实主义了。
说到底双方都在等对方露出破绽。美国想逼伊朗露出谈判意图,德黑兰要耗到特朗普撑不住再说。

要说真开打的可能性,恐怕比特朗普推广新能源车的概率还低。
毕竟美军将领心里清楚,伊朗的军力早不是海湾战争的水平。
更别说伊朗这二十年借着石油美元围堵的空档,愣是在沙漠里搞出个军工复合体,苏制导弹底座装德制芯片,配上中国的通讯系统,这样的混装部队谁碰上都得肝儿颤。
伊朗这边再怎么闹,估计也就是经济制裁加暗戳戳的代理战争,真要大动干戈的话,美国人自己都怕收不了场。
这场三月风波闹到最后,大概率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THE END——
参考资料:京报网——警告美国!伊朗媒体:伊朗的导弹“随时准备发射”

央视新闻——美方声称伊朗或面临“很坏、很坏的结果” “美式谈判”谨防擦枪走火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