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亲情归属:姥姥奶奶各显神通,爱与关注决定孩子心中最终的情感天平

小白饭育儿 6个月前 (09-30) 阅读数 2 #育儿

一说起儿时亲情的归属,家长们的话匣子可就打开了,七嘴八舌间,总离不开那些关于孩子和谁更亲的热议。按常理说,大多数人心里那杆秤,似乎总是倾向于觉得孩子和奶奶的血缘纽带更牢靠,亲情自然也就更加醇厚。可现实嘛,往往就像那变幻莫测的天气,时不时给你来个意想不到的转折。

就拿我朋友家的事儿来说吧,她那宝贝女儿一到奶奶家,就像个初来乍到的小客人,客气得让人心疼,礼貌中带着那么点儿疏远。奶奶呢,别提多热情了,零食堆成小山,饭菜做得那叫一个精致,可孩子和奶奶之间,就像是隔了一层看不见的薄膜,交流起来总是那么不自在,气氛僵硬得能拧出水来。

可一转到姥姥那儿,嘿,那场面可就大不一样了!孩子跟姥姥那是无话不谈,从幼儿园的小趣事,到新交的小伙伴,再到老师的点评,一桩桩一件件,都能聊得滔滔不绝。小丫头还特爱往姥姥怀里钻,撒娇的模样,跟之前在奶奶家的那个“小客人”简直是判若两人,亲密得让人羡慕。

你别说,这事儿还真有研究支撑呢。《进化心理学》里头就说了,从心理亲近的角度看,孩子跟长辈的亲密排行,姥姥那可是稳稳地排在前头,奶奶、姥爷紧随其后,爷爷嘛,就得靠后站站了。

更有意思的是,历史数据也给出了相似的答案。1980年,加拿大多伦多的一项研究就发现,要是家里遭遇了丧子之痛,最伤心欲绝的往往是姥姥,奶奶和姥爷次之,爷爷相对来说就显得没那么悲痛了。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也是不甘落后,他们发现,在对孩子的物质投入和时间陪伴上,姥姥总是那个最舍得下血本的,奶奶、姥爷虽然也不错,但比起姥姥来还是稍显逊色,爷爷呢,就更是排在末尾了。你瞧瞧,现实生活里,多少名人回忆起童年,一提到姥姥,那都是满心的温暖和力量,有的还把这份深情转化成了文字、歌曲、电影,市面上关于怀念姥姥的作品,那叫一个数不胜数。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可谓是一语中的:“妈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来观赏。”特别是在城市里,姥姥带孙子的场景,那叫一个常见。

时代变了,那些“重男轻女”的老观念早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父母们再也不把嫁出去的女儿当成“泼出去的水”了。所以啊,女儿的孩子,那可不是外人,帮忙带外孙,那也是家庭传承的一部分嘛。

说到这,姥姥对宝妈的帮助,那可真是没话说。宝妈遇到育儿难题,姥姥往往是第一个伸出援手的,她们心疼女儿的辛苦,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情感上,都是毫无保留地支持。

这种母爱的本能,让姥姥把对女儿的爱,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孙辈身上,那份耐心和细心,真是让人感动。再加上宝妈如果不跟婆家同住,那带孩子回娘家的次数,自然也就比回婆家多,这样一来,孩子和姥姥的关系,那就更铁了。

这种情感的传递,再加上母亲的影响,孩子和姥姥的关系,那自然是越来越亲近。遗传学也来凑热闹,虽然从染色体上看,孩子跟四位长辈的关系都是均等的,但线粒体遗传这么一说,姥姥和孙辈的血缘关系,在基因上那可是更亲近一些。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情况下,姥姥都能成为孩子的主要依恋对象。比如说,宝妈嫁得远了,孩子主要跟奶奶生活,那跟姥姥的接触自然就少了,亲近感也就淡了。或者家里资源有限,姥姥得平均分配关爱给好几个孙辈,那对外孙的关注,可能就没那么多了。

个性也是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像那些性格急躁的奶奶,可能因为缺乏耐心,不容易跟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而性格温和的姥姥,那就成了孩子的心灵港湾了。

说到底,不管是姥姥还是奶奶,在孩子心里,那都是有位置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可不是单靠血缘或法律关系就能定义的,更多的是靠日常的互动和相互的关心来维系的。

所以咱们谈论起孩子跟长辈的亲密度时,得认识到,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的感情归属,最终还是看谁能给他们最多的爱和关注。这,才是硬道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小白饭育儿

小白饭育儿

热爱生活,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更加合格且优秀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