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实名举报导师霸凌!上海交大学术圈震动,谁在放任学术剥削?
深夜的一篇微博长文,掀开了象牙塔内令人窒息的权力阴影。
一位自称上海交大博士生的女孩,用颤抖的手指敲下九年来遭受的屈辱与压迫——课题被夺、实验被禁、毕业遥遥无期。这不仅是一个学生的泣血控诉,更是整个学术生态的尖锐拷问!
5月7日,微博用户@weijing99793以"上海交大博士生魏静"身份发布实名举报信,剑指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邵某峰教授涉嫌长期学术霸凌。
文中细节令人瞠目:实验室博士普遍被拖延至8-9年毕业,最长达十余年;学生被强制签署自费科研、放弃追责等不平等协议;甚至因拒绝为导师处理私务,竟被禁止进入实验室长达两年!
我的开题报告转眼变成导师的专利成果,我必须每天凌晨为他接送孩子、处理报销,否则就会被威胁延毕。魏静在文中痛陈,字字句句撕开师生关系中赤裸裸的权力不对等。更讽刺的是,被举报者邵某峰竟是学院学位评定组组长,手握学生命运的"生杀大权"。
面对舆论风暴,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5月8日向极目新闻回应,已关注并积极处理,但当记者试图联系魏静本人时,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这个细节引发网友更多猜想:她会不会正在承受更大的压力?
事件迅速被网友关注,阅读量突破3.6亿。其中一位网友的评论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个博士生赌上自己的未来来求一个公正,希望能得到一些好的结果。希望这件事能得到持续的关注吧,我们这些看客也能给予维权者一些力量!
中国科协2022年发布的《研究生导师行为准则》被反复引用,其中明确规定,导师不得将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但现实却屡屡突破底线。
据《自然》杂志2021年调研,中国43%的博士生曾遭遇导师不当行为,其中超时工作、课题侵占占比最高。
这不是个别导师失德,而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结果。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李教授向记者分析。当前导师权力缺乏制衡,学生申诉渠道形同虚设,导致类似事件总在内部处理'中不了了之。
翻阅公开报道,类似悲剧触目惊心:2020年南京某985高校博士生跳楼,遗书直指导师克扣津贴;2023年武汉某高校硕士生集体举报导师挪用科研经费。每一次都以"启动调查"开始,却鲜少见到透明处理结果。
值得关注的是,涉事实验室所在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正是国家"十四五"重点投入方向。2023年该领域科研经费超2800亿元,但光鲜数据背后,无数研究生正在沦为"学术民工"。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博士生延毕率已连续5年超过60%,远超欧美20%-30%的平均水平。
当论文指标压过育人初心,导师就成了包工头,学生就成了耗材。21世纪教育研究院某教授直言,要打破这种畸形关系,必须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让学生能安全地说不!
当魏静们不得不用社交媒体代替正规渠道发声,当学术殿堂沦为权力修罗场,我们不禁要问:还要多少年轻生命的血泪,才能换来一场彻底的学术改革?
这封举报信不该成为又一份"沉默的控诉",而该成为刺破黑暗的第一缕光。毕竟,守护学术净土,就是守护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