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泉城到蓉城:一位退休老人的“迁徙”与“扎根”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一个超有温度、超有故事的事儿。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从山东济南搬到成都,一住就是三年的退休老人。他经历了什么?又收获了怎样的感悟呢?咱们一起走进他的生活瞧瞧!
这位老人是济南老城区土生土长的,退休前在文化东路教书,一辈子都浸在济南的泉水文化和把子肉的香气里。三年前,因为儿子工作调动到成都,他和老伴儿一合计,就带着自家做的酱牛肉、瓶装大葱蘸酱,坐上高铁,一路晃到了成都东站。原本想着就是来帮着照应孙子几个月,没想到这一住,就住成了“新成都人”。
初到成都,气候就给了老人一个“下马威”。济南的干燥是皮肤皴,成都的湿热却是骨头缠。进门不出十分钟,老伴儿就吐槽:“这地儿,搁咱腊八冻饺子的节奏,居然能把裤子穿湿喽。”为了适应,他们赶紧学街坊配了除湿机、电风扇,后来还入了“川人标配”——凉拖和花衬衫。
饮食方面,老人最初也是各种不适应。他讲究“面皮就蒜泥,蘸酱要地道”,可成都人早上啃辣锅盔、喝豆花,他一口都咽不下。头回吃火锅,夹块毛肚蘸了红油蘸水,眼泪鼻涕就下来了,被儿子笑称被“二荤中辣”教做人了。不过,现在老人每天晚饭前还跟老头子研究“今天鸳鸯锅还是九宫格”,这转变可真不小!
街坊们多是“安逸人”,说话慢条斯理带着尾音。老人刚来时听得一头雾水,现在却会说“板扎得很”“整安逸了”,还敢跟卖兔头的老板讨价还价。
成都冬天没暖气,济南一入冬屋里热得能穿短袖,这边屋里屋外一个温度。老人买热水袋、电热毯、暖宝宝,还给电车座垫缝棉套儿,后来干脆跑社区图书馆去蹭空调。
想家的时候,老人常念山东口味,托人从济南寄糁汤底料,自己磨黄豆做豆腐脑。后来,整栋楼都知道803住着个“能煮四合院味儿”的山东大妈,楼下年轻人还专门来学做肉丁打卤面。
成都的生活节奏不快,公交司机能一路播《评书连播》,菜市场买个菜也能跟人侃半天。老人以前在济南上班讲究效率,现在倒学会了“慢条斯理”。过年时,整栋楼的住户各带一盘菜开拼桌会,老人做鲁菜糖醋鲤鱼,隔壁重庆妹子做豆花肥肠,那场面,真是“天南地北一家亲”。
成都雨多,但人心不冷。老人滑倒在地铁口,马上有人来扶,社区医院的护士一口一个“嬢嬢”,听得老人心头暖得像冒了泡。
当然,也有不习惯的时候。药房有些药名不一样,坐公交要刷天府通他刚开始总弄错站,物业费比济南贵些,蔬菜也涨了价。但一到春天,看见满城的芙蓉花和泡桐树开得绚烂,老人心里又泛起点感动。
三年过去,老人手机相册里,趵突泉和锦里小巷照片肩并肩;厨房里,山东大葱和成都折耳根共处一盘。阳台上的牡丹也开得正欢。老伴常说:“管它东南西北,家在哪儿,烟火味儿就在哪儿。”
老人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影子。或许我们不会像他一样经历这样的“迁徙”,但我们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变化和挑战。希望我们都能像老人一样,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家的归属感。
各位朋友,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这样因为生活变化而发生有趣故事的人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感受生活中的温暖与力量!也记得点赞、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温暖的故事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