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二妻"婚礼闹剧背后:现代婚姻需要怎样的敬畏?

栋楠乔木 4周前 (04-18) 阅读数 9 #社会

贵州一名男子近日同时与两名女子举办婚礼的视频引发轩然大波。画面中,两位"新娘"一左一右站在新郎身旁,三人共同完成婚礼仪式的场景,既荒诞又刺目。当地警方迅速介入调查,确认这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目的是博取网络关注。这场低俗表演不仅亵渎了婚姻神圣性,更折射出当下社会对婚姻伦理的某种集体无意识——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是否任何底线都可以被突破?任何传统价值都可以被戏谑?

婚姻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人类文明的重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的训诫流传千年。西方社会同样视婚姻为"神圣的纽带"。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指出,婚姻是"社会最基础的细胞",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而在这场贵州闹剧中,婚姻被降格为一场博眼球的表演,其象征的社会契约精神、情感专一价值被彻底消解。当婚姻成为可以随意编排的闹剧道具,受损的不仅是当事人的尊严,更是维系社会的基础伦理。

这场闹剧背后,是网络时代"审丑文化"的又一次爆发。从"凤姐"到"郭老师",从假离婚炒作到编造离奇剧情,部分人为获取流量不断突破底线。心理学家指出,这种行为背后是"注意力经济"驱动下的心理异化——当正常途径无法获得社会认可时,一些人会选择通过极端方式寻求存在感。数据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9.34亿,其中约28%的用户承认曾为吸引关注而刻意制造争议内容。这种扭曲的价值取向如同精神鸦片,不仅毒害创作者本人,更污染着整个网络生态环境。

传统婚俗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本已面临诸多挑战。天价彩礼、婚宴攀比等现象屡见不鲜,但这场"三人婚礼"的荒诞程度仍令人瞠目。值得思考的是,在批判这场闹剧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反思:当婚礼日益沦为炫富场、社交秀甚至炒作工具时,有多少人还记得婚姻的本质承诺?民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结婚登记人数创36年新低,而离婚率连续16年递增。这种反差暗示着,当代人对婚姻的敬畏之心正在流失,婚姻的神圣性正在被功利主义逐渐侵蚀。

重建婚姻敬畏需要多方合力。法律层面,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对类似炒作行为应依法规制;平台方需完善审核机制,不给低俗内容提供传播渠道;而作为普通网民,我们每一次点击、转发都在为网络环境投票。更重要的是回归婚姻教育的本质——北京市某中学开展的"婚姻家庭课"上,老师让学生们用一个月时间共同照料一枚生鸡蛋,通过这个小小生命体验责任与承诺的分量。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或许比千万次说教更能让人理解婚姻的真谛。

贵州这场闹剧终将平息,但它提出的命题值得长久思考:在解构一切的后现代语境中,总有些价值需要坚守;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洪流里,总有些庄严不容戏弄。婚姻不仅是法律文书上的冰冷条款,更是两个生命彼此托付的温暖约定。当我们学会对婚姻保持敬畏,其实是对人性中最美好部分的一种守护。下一次面对类似炒作时,或许我们最有力的回应不是猎奇围观,而是理性转身——让那些企图亵渎神圣的人,最终只能在自导自演的闹剧中孤独收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栋楠乔木

栋楠乔木

每天3分钟,带你深扒全网最炸裂的社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