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院招聘明确“有博士就不要硕士”,我们该如何面对学历内卷?

建元考博 2天前 阅读数 89 #教育

近日,湖南某医院一则“普外科有博士就不要硕士”的招聘备注引发热议。这短短一行字,撕开了医疗行业乃至全社会学历内卷的残酷真相:当博士成为“标配”,硕士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挤压。这场无声的淘汰赛背后,是求职市场的丛林法则,更是整个社会对高学历的畸形追逐。

一、现状:从“择优录取”到“非博不取”

湖南医院的这种“有博士就不要硕士”的招聘案例并非孤例。近年来,三甲医院的核心科室普遍将“博士学历”设为硬门槛,甚至部分岗位标注“博士后优先”。例如,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博士提供百万级安家费,而硕士连简历初筛都难以通过。这种“学历断层”现象在医学、高校、科研院所尤为突出,博士已成为优质岗位的“入场券”。

据有关数据显示,2025年医学类博士报考人数同比增长23%,而医学类高校博士招生名额同比仅增加了5%。医院一边高喊“缺人”,一边是“有博士就不要硕士”。这势必会导致越来越多硕士生挤破头去读博。而造成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则是学历通胀下“文凭贬值”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二、为什么“博士优先”成为默认规则?

这是政策与评级绑架医院后的无奈选择。医院评级、科研基金申请与博士数量直接挂钩。例如,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要求申请人具有博士学位,三甲医院若想申报重点学科,博士占比需超30%。医院要提升竞争力,就不得不将聘改为博士优先。

招博士比招硕士能带来诸多实际性的益处,如:博士培养周期长、科研沉淀深,其发表的SCI论文、参与的国自然项目,能直接提升医院学术排名。除此之外,博士对于重大疾病的研究会更深入,更有利于获得患者的信任。一名三甲医院管理者坦言道:“一个博士带来的科研经费,抵得上十个硕士的临床工作量”。

未来,硕士可能会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

医学硕士若无法进入理想医院,往往面临两条路:接受基层岗位(如县级医院),或继续攻读博士。然而,基层医院待遇落差大(年薪普遍低于10万)、发展受限,而读博又需承担高额学费(8-20万)和延毕风险(在职博士延毕率超40%)。因此,现在社会中的很多内卷并不是自己想去卷,而是社会上各种水涨船高的要求,在迫使着大家不得不加入内卷的游戏中去。

三、学历不应成为衡量人才能力的唯一标准

“有博士就不要硕士”的招聘备注,是一面照妖镜,映出学历内卷的荒诞,也照见系统改革的紧迫性。对个体而言,读博与否需权衡成本与收益,而非盲目跟风;对社会而言,唯有打破“学历即能力”的迷信,才能让人才真正流动起来。“教育的本质是让人成为人,而非标签。” 当医院的门槛不再由一纸文凭决定,或许才是医疗行业真正的进步。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建元考博

建元考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