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饮食,把好“病从口入”关
夏季气温升高,湿度增大,为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上人们喜欢吃生冷食物,很容易引发各类肠道疾病。夏季饮食安全至关重要,今天为大家介绍夏季常见的食源性疾病、肠道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避免“病从口入”。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摄入的各种致病因子(如病原菌、有毒物质等)引起的一类疾病。根据病因,食源性疾病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两大类。感染性食源性疾病包括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例如,沙门氏菌污染禽畜肉、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海产品、诺如病毒引发的病毒性腹泻等。中毒性食源性疾病则包括食源性真菌毒素中毒(如黄曲霉素中毒)、动植物性毒素中毒(如毒蘑菇、河豚鱼中毒)和化学性中毒(如亚硝酸盐中毒)等。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因类型而异,但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如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可导致发热、呕吐、腹泻,黄曲霉素中毒则会引起肝肾损害。
肠道传染病的潜伏与爆发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这些疾病主要通过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具有发病急、传播快的特点。
以细菌性痢疾为例,其病原体是痢疾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者常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呈黏液脓血样。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胃肠炎的罪魁祸首夏季胃肠炎的高发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是食物不卫生,如食用变质食物、未煮熟的食物等;二是追求冰爽,过量食用冰冷食物刺激胃黏膜;三是食欲不振、挑偏食,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肠胃功能下降。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胃肠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把好“病从口入”关想要避免夏季食源性疾病,关键在于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才能真正远离病菌的侵害,享受健康的夏日时光。
(一)讲究饮食卫生
吃新鲜、干净的食物,避免食用过期、变质食品。剩饭剩菜要及时冷藏,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需彻底加热。
生食和熟食要分开存放和加工,防止交叉污染。处理生肉、生鱼后要洗净手和刀具。
食用水果和蔬菜前要充分清洗,最好削皮。瓜果表面可能沾染了细菌、病毒或农药残留,彻底清洗可降低感染风险。
(二)注意饮水安全
不喝生水,饮用煮沸后的水。在外出或旅游时,尽量选择瓶装水或经过消毒处理的饮用水,避免饮用来源不明的水。
(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手是预防肠道疾病的关键措施之一。饭前便后、接触垃圾或动物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洗手时应注意揉搓双手的所有部位,包括指缝和指甲,时间不少于30秒。
(四)谨慎选择高风险食物
少吃街头摊贩制作的凉拌菜、卤菜等,这些食物在制作和保存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尽量避免食用生的或半生的海产品,如生鱼片、醉蟹等,以降低感染寄生虫和细菌的风险。
(五)保持厨房清洁
定期对厨房进行打扫和消毒,清除蟑螂、老鼠等害虫的滋生地。保持厨房用具的清洁,如刀具、砧板、抹布等,每次使用后要及时清洗和晾干。
夏季是肠道疾病高发的季节,食源性疾病、肠道传染病和胃肠炎等疾病都可能通过食物传播。预防这些疾病的关键在于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饮食卫生、饮水安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同时,应谨慎选择高风险食物,保持厨房清洁,预防食物中毒。希望大家都能度过一个健康、安全的夏季。
参考资料
[1]杜丹.把好“病从口入”关 谨防夏季腹泻[J].中老年保健,2023,(07):18-20.
[2]孙培源.炎炎夏季谨防病从口入[J].保健医苑,2015,(08):14-15.
[3]杨丽,凡小丽,倪萍.原来这样也会吃坏肚子[J].健康博览,2019,(06):22-24.
声明:文章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人士的意见或指导。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