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树高千丈,落叶归根”,70岁必须回老家做好2件事,哪2件?

以文温暖三农 2天前 阅读数 216 #推荐

俗语"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不仅是一句描绘自然规律的俗语,更蕴含着深厚的乡土情结与生命哲学。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这句古训在当代社会被赋予了新的现实意义——尤其对于年届七十的长者而言,回归故里完成两件人生大事,成为了一种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宿,这两件事,一是修缮祖屋祖坟以承家族血脉,二是整理家族记忆以传文化薪火,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安顿晚年的精神仪式,看看有道理吗?

一、要修缮祖屋祖坟,构筑家族的物质图腾

在浙江绍兴的乡村, 一位72岁的退休教师每年清明都会带着儿孙回到青石板铺就的老宅。他用政府发放的养老金重新更换了腐朽的梁柱,在祖坟周围栽种了四季常青的松柏。"这栋道光年间的老屋见证了我们家族七代人的历史",老人抚摸着门楣上斑驳的"耕读传家"匾额说道。这种行为在当代中国农村颇具代表性,据2024年民政部数据显示,60岁以上返乡者中,83%会优先修缮祖居,平均花费3-5万元。

这种物质层面的回归包含三重文化密码:其一,祖屋作为家族地理坐标,其建筑形制往往暗合风水理念,如徽派民居"四水归堂"的布局,象征着财富与福气的汇聚;其二,祖坟修葺遵循《朱子家礼》规范,墓碑朝向、祭台高度都有严格规制,成为连接阴阳两界的仪式空间;其三,现代修缮过程中,越来越多长者会采用传统工艺,如邀请非遗传承人制作榫卯构件,使物质修复同时成为技艺传承的载体。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回归并非简单的怀旧。在广东潮汕地区,许多华侨将祖屋改造成家族博物馆,陈列侨批(华侨家书)、老照片等物件。大学民俗学教授指出:"这些空间重构实质是重构家族记忆的'记忆场',通过物质载体实现代际对话。"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浙江、福建等地已出现政府补贴的"老屋活化计划",鼓励将祖屋改造为民宿或文化展厅,使私人记忆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

二、编纂家谱口述史,构建家族的精神谱系

一位北京退休的老编辑,耗时三年走访各地亲属,编纂完成《太原王氏支脉家谱》。这本厚达468页的家族史不仅收录了自明代嘉靖年间的族谱残卷,更用二维码技术嵌入了二十多位长辈的口述视频。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正在成为新趋势,中国家谱档案馆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民间修谱数量年均增长37%,其中数字化家谱占比达64%。

家族记忆的整理呈现出三个鲜明时代特征:首先是记录载体的革新,从宣纸手抄到电子家谱APP,从口头传说到全景VR记录;其次是内容维度的拓展,除传统世系图外,新增家族迁徙地图、职业变迁统计等可视化数据;最重要的是叙事视角的转变,现代家谱更注重记录普通族人的生命故事,如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周氏家史》就详细记载了家族中第一位女大学生、第一位个体经营者的奋斗历程。

在江苏昆山,当地老龄办联合高校开展的"记忆工程",培训退休人员使用口述史方法,已抢救性记录超过2000小时的民间记忆,这些看似私人的家族叙事,最终将汇入地方志乃至国家记忆工程,形成微观史与宏观史的对话。

三、有科学道理吗?

这两件看似寻常却意义深远的事——修缮祖屋祖坟与整理家族记忆,恰如两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了中国人安顿晚年的精神归途。前者是对物质载体的精心呵护,后者是对精神遗产的虔诚守护,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图景。

修缮祖屋祖坟,绝非简单的土木工程。那斑驳的砖瓦间沉淀着先人的气息,每一处榫卯都诉说着血脉的延续。这既是对家族根基的加固,更是对生命来处的朝圣。如同古人"慎终追远"的训诫,通过修葺这些具象的纪念物,我们得以触摸到家族绵延的脉搏,在砖石土木间感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而整理家族记忆,则是一场更为深邃的精神跋涉。那些口耳相传的家族轶事、泛黄的老照片、褪色的家书,都是文化基因的活化石。通过系统梳理这些记忆碎片,我们不仅是在搭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接力。这过程犹如采撷散落的珍珠,将它们串成璀璨的项链,让家族的精神气质得以完整呈现。

这两项事业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养老"方式。它们超越了物质层面的安顿,直指心灵深处的归属需求。在快速变迁的时代洪流中,这种对根源的坚守与传承,恰似给漂泊的心灵系上缆绳,让晚年生活获得超越时空的厚重感与延续性。这种将个体生命融入家族长河的智慧,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当高铁缩短了时空距离,当视频通话消弭了地理阻隔,"归根"的形式也在发生创造性转化。72岁的重庆退休工程师张建军开发了"电子祠堂"小程序,族人扫码即可查看3D复原的宗祠建筑、在线祭拜。这种创新引发争议却也收获理解,正如民俗学者王媛所言:"重要的不是仪式的外壳,而是对'根'的敬畏与延续。"

当代返乡潮中出现的新现象值得关注:约15%的长者选择将城市房产出售,在乡村建设"养老型祖屋",配备适老化设施的同时保留传统建筑外观;部分家族成立文化基金会,将祭祖活动延伸为助学、扶贫等公益行为;更有海外华人通过DNA鉴定寻找祖源地,将生物寻根与文化寻根结合。这些变异形态恰恰证明,传统文化正在与现代社会达成新的和解。

站在个体生命史的维度看,七十岁的归根仪式犹如文化的反刍——用半生积累的物质财富反哺精神原乡,用岁月沉淀的人生智慧重构家族叙事。这种双向滋养的过程,既是个体对生命源头的致敬,也是文明基因的自我复制。当游子抚摸着老宅门框上的身高刻痕,当颤抖的笔尖在族谱添上新生的名字,中国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完成着文化的传递,证明着一个民族何以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

评论列表
  •   陆润通  发布于 2025-05-05 19:40:25  回复该评论
    [笑着哭][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我们村很多在外面退休老一辈的人都选择回村里过,这可能是另一榜样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以文温暖三农

以文温暖三农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以文会友,以文温暖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