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尹同跃,创办奇瑞汽车,出任副省长,他是安徽汽车产业崛起背后的关键之人
导语: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表示,“没有詹夏来,就不会有奇瑞的诞生”。
张军智/作者砺石商业评论/出品
1
安徽汽车产业的带头人
安徽省已经是国内汽车产量最大的省份,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在国人的普遍认识中,拥有一汽的吉林、二汽的湖北、上汽的上海、广汽的广东、五菱的广西,这些地方才是中国汽车制造的传统强省市,似乎怎么也不应该是安徽做第一。
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汽车产量前十名的省份分别是安徽、广东、江苏、山东、重庆、陕西、浙江、湖南、河南和北京,其中安徽以44.48万辆,领先广东近7万辆,位居第一。
除了整体产量外,在代表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安徽同样位居第一,今年前两个月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3.4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3倍。
这也是安徽汽车产量数据双双首居全国第一,可谓历史性的突破。
由于汽车工业体量巨大、技术资金密集、对上下游产业带动明显,特别是在经济增长、就业稳定、税收财政等方面有着其他产业难以比肩的优势,所以各地政府对汽车产业都有着巨大的热情,几十年来,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发展和引入汽车项目。
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没有政策、资金、市场等优势的中部省份安徽,如今却成了这场竞赛的大赢家。
安徽凭什么?
提到安徽的汽车产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奇瑞汽车。2024年,奇瑞汽车全年销量达到260.4万辆,同比大幅增长38.4%,这一销量使得奇瑞跻身全国第五大汽车制造企业之列,其出口量更是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2024年达114.5万辆。
而在汽车新能源的变革浪潮中,奇瑞汽车也有着上乘表现,2024年,其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8.4万辆,同比增长232.7%,增速位居主流车企首位。
奇瑞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如今的安徽汽车产业不只有奇瑞,合肥比亚迪、蔚来汽车、大众安徽、江汽集团、合肥长安、汉马科技等6家整车企业,以及27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也都扎根在安徽。
一个产业的崛起,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而一个龙头企业的诞生,离不开卓越领导人的带头。
奇瑞以及安徽汽车产业能有如今这般表现,少不了一个人的巨大贡献,他就是曾经的芜湖市委书记,被称为“奇瑞教父”的詹夏来。
从根本上而言,没有詹夏来,就不会有今天的奇瑞,也很难有安徽汽车产业的兴盛。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曾多次提及,詹夏来是奇瑞从“小草房创业”到全球500强的核心推手,他说:“没有詹书记高瞻远瞩及耐心谋划,就不会有奇瑞诞生。”
2
詹夏来与“951工程”
20世纪90年代,芜湖市的支柱产业纺织业陷入困境,当地政府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1992-1993年期间,芜湖一家村办企业通过手工敲打的方式,一年竟能生产数百辆车。
这让苦于寻找经济增长点的芜湖市领导,有了干轿车的想法。1993年,詹夏来从安徽省委办公厅综合处处长调任芜湖市市长助理,主要负责汽车项目。
他很清楚干汽车的难度,特别是在芜湖这样缺少资金、人才、技术的三线小城市,所以招商引资,合作发展,就成了詹夏来的必选项。
芜湖先是吸引到当时财力颇为雄厚的三九集团来造车,不过因为国家政策限制,拿不到轿车“准生证”,项目最终未能成功。
后来芜湖又试图与巨头一汽合作,希望利用一汽的技术和经验来推动芜湖的汽车产业发展,但磕磕绊绊两年之后,项目还是以管理不善而结束。
1995年1月,芜湖市领导在欧洲考察汽车工业期间,得知英国的一条福特二手发动机生产线正打算出售,于是就想抓住这个机会把汽车项目干起来。
随后,已担任芜湖副市长的詹夏来,主导了“951工程”(即国家九五期间安徽头号工程)。由于国家政策对轿车项目的限制,“951工程”始终在秘密中进行,对外称是“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筹备处)”。
生产线虽然有了眉目,但还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1996年,詹夏来在一汽考察期间,遇到了一位青年才俊——身兼一汽总装车间主任和物流科科长两职的尹同跃,更巧的是尹同跃还是安徽人。这令詹夏来眼前一亮。
考察结束后,詹夏来邀请尹同跃一起吃饭,在餐桌上,詹夏来谈及了外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强势地位,并提出了一个宏大的设想——让尹同跃回芜湖创办一家汽车制造厂,打造中国自主品牌的轿车。
尹同跃虽然被詹夏来描述的愿景所感染,但并没有立即接受邀请,因为他在一汽不仅稳定,而且前景广阔,他是一汽最年轻的技术权威之一,还是厂里的“十大杰出青年”,而且已经在东北结婚生子。
看中了尹同跃的詹夏来没有放弃,他不断游说尹同跃,不断地打电话,一打就是很长时间,最终在詹夏来“总是为外国人做事没有出息”的激励下,1996年末,尹同跃离开一汽,回到芜湖,跟着詹夏来干汽车。
3
筚路蓝缕创业路
尹同跃后来回忆说,他是被詹夏来“骗”到芜湖的。
之所以说是“骗”,是因为创业之初的条件,实在是过于艰苦。项目部设在芜湖城北一个废弃荒芜的破砖瓦厂里,交通非常不便,四周满是水塘和淤地,办公室就是几间草房,连办公桌都不够,需要用设备包装板自己搭。
当时员工人数只有八人,除了尹同跃,还有詹夏来招募来的鲁付俊、周必仁、金弋波、杜文凯、陆建辉、张亚峰和冯武堂等七人。这八人就是后来被称为奇瑞发展史上的“八大金刚”。
市里批下的资金更是少得只有30万元。“起步时太艰难了,没钱,没人,没技术,一切都从无到有,连饭都是自己做。有时真觉得,这是不是开玩笑啊!”后来尹同跃回忆说,如果当初知道有那么难,可能就不会回来了。
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詹夏来围在木板搭起的桌子旁,给大家谋划未来,开会鼓劲。
1997年3月18日,芜湖市政府决定由下属5家单位共同投资、注册一家国有独资的汽车企业。副市长詹夏来任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担任副总经理。自此,汽车项目算是打下了正式发展的第一根桩,3月18日后来也被定为奇瑞的建厂纪念日。
正当詹夏来和他的下属准备大展拳脚时,负责安装二手发动机生产线的外国专家却出了问题。
这条生产线是当时芜湖市政府花了近3000万美元的血本引进的,按照协议,外国专家负责安装调试后,以“交钥匙”方案交付中方。
但外国专家们工作拖拖拉拉,白天喝咖啡,晚上唱歌跳舞,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几个月的时间,一台设备也没安装上。尹同跃等人急得团团转,但英方还不允许中国人参与,甚至参观都不行。
詹夏来为此夜不能寐,他召集尹同跃等人连开了三个晚上的会,反复探讨一个问题:“没有外国人的帮助,我们是否能够独自完成这个项目?”
起初,没有人敢于承担这个责任。但看着外方专家的傲慢,中方人员的无奈,年轻气盛的尹同跃忍不住了,他表示自己来接手干。詹夏来问尹同跃:“干不成怎么办?”尹同跃答:“干不成,跳长江!”
虽然尹同跃敢于勇挑重担,但詹夏来作为董事长才是这个项目的第一责任人,特别是这个项目花费巨大,容不得任何闪失。
我们不得而知当时的詹夏来,经历了怎样的心理煎熬,但结果是经过一再评估论证后,他决心全力支持尹同跃干。
在尹同跃的带领下,公司上下所有人都抱着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拼命干。他们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每周工作7天,经常是翻译刚翻译完图纸,技术员就接手干,白天干不完,就拿回家接着研究。
转运安装生产线时,为了让8000多吨设备,不丢一颗螺丝,大冬天里,员工们骑着自行车跟在卡车后面,盯着地面检查。因为哪怕丢了一颗螺丝,不仅要花外汇购买,还要让项目进度受影响。
为了给生产线定位,但又不损耗宝贵的发动机毛坯(正常情况下,要用掉几十甚至几百个毛坯),生产人员就把废掉的毛坯,用铝棒重新补好接着用。
经过500多个日夜的奋战,1999年4月27日,公司的第一台发动机顺利下线并点火成功。在场的人激动地抱头痛哭。
1999年11月,公司的第一辆白车身下线,一个月后的12月18日,第一辆轿车(后来的奇瑞风云轿车)驶下了生产线。
4
奇瑞一鸣惊人
关于汽车的品牌名称,詹夏来提议用“成功”,但很多人都觉得太土,后来决定叫“九华”(安徽名山九华山),但由于和地名相同,不能进行工商注册。尹同跃提议叫“奇瑞”,“奇”是特别的意思,“瑞”是吉祥如意的意思,合在一起意思是:特别的吉祥如意,但有人提出,这跟军阀“段祺瑞”存在谐音。最后詹夏来亲自拍板,把名称确定为“奇瑞”。
虽然车辆成功下线,但奇瑞还有一个更大的麻烦没有解决,那就是不在国家“汽车目录”里。没有“准生证”也就意味着不能通过合法公开途径销售,2000年,公司生产了2000多辆汽车,却面临无法上市的问题。好在有芜湖市政府的支持,当地出租车市场消化了这些车辆。
为了解决资质的问题,詹夏来上一汽,跑东风,但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后来,在他的一再努力下,经国家经贸委领导多方斡旋,奇瑞以20%的注册资本——3.5亿元为代价,挂靠在了上汽之下,2001年1月,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汽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有了资质的奇瑞,很快显示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凭借极为出色的性价比,奇瑞的第一款车型——奇瑞风云2001年就销售了2.8万辆,销售额近20亿元。当年,奇瑞还向中东出口了10辆风云轿车,迈开了开拓海外市场的第一步。
风云轿车一炮而红,奇瑞也因此迅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奇瑞轿车销售5万辆,销售额达40多亿元。2003年,奇瑞更是一口气推出了三款轿车,即后来堪称一代“国民汽车”的奇瑞QQ、东方之子和旗云,全年销售量达9万多辆,销售额突破80亿元。这一年,奇瑞与伊朗签订协议,在当地建立了汽车整装厂,一期产能3万辆,这是中国品牌首次向海外输出汽车工业。
奇瑞的表现,引得合作之初曾表示“不投资、不管理、不担责、不分红”的上汽,都主动要求增持股份,但此时的奇瑞显然是不愿意的,双方在2003年9月,分道扬镳。上汽也颇为仁义,分手时将所持奇瑞20%股份,又无偿转回给了奇瑞原股东。
5
詹书记的烙印
在奇瑞供销两旺,一派火热之际,2004年2月新华社的一篇《芜湖“红顶商人”成群,官商相结成隐患》的调查报道,让詹夏来和奇瑞上下都如坐针毡。
从1993年到芜湖负责汽车项目落地,到2004年,詹夏来都是奇瑞汽车的核心灵魂,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他既担任奇瑞的董事长,同时仕途上也在不断升迁,1999年10月时已出任芜湖市委书记。
虽然詹夏来从不在奇瑞领工资,但“亦官亦商”的身份,还是遭到了媒体的诟病。2024年3月1日,根据中央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不得在企业兼职的规定,詹夏来辞去了兼任七年之久的奇瑞董事长职务,留在了政界。
有句话说“企业文化的源头活水,源自创始人的价值观、信念、行为方式。”虽然詹夏来离开了奇瑞,但他的个人风格也深深烙印在奇瑞身上,并且影响至今。
众所周知,奇瑞汽车的性价比优势在市场上非常突出,但这也意味着,奇瑞必须在成本管理上下大功夫,把成本压缩下来。而奇瑞之所以能做到这点,与詹夏来的节俭作风有着重要关系。
创业之初,詹夏来带着尹同跃和另外一个员工去深圳出差,为了节省费用,他们三个人挤在一个标间里,已是市长的詹夏来更是坚持睡在地上。
建厂时,詹夏来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营成本,控制投资总量。当时奇瑞的中级车项目,只有国内其他车企同类项目投资的1/6~1/5。
奇瑞生产剩下的钢材边角料都不会当废品销售,而是分类整理,最大化利用,不能利用的再分类定价,公开招标。甚至办公桌、复印机、打印纸,奇瑞都会锱铢必较……在奇瑞公司,到处都能看到克勤克俭、节约点滴、减少成本的实例。
尹同跃曾骄傲地表示,“我们每天都在降低成本!”不过他也说:“奇瑞公司是一家很抠门的公司,在衣食住行方面我们是很抠门的。”包括尹同跃自己等奇瑞高管到各地出差,还是经常选择坐火车以节约开支。
在国内汽车圈,奇瑞汽车有个绰号“理工男”,意思是奇瑞汽车风格低调,对技术痴迷。其实,这点也与詹夏来的言传身教有莫大关系。
尹同跃有次接受专访时说,年轻时詹书记反复教育他们,要“少说多干,不许吹牛”,所以多年来,他们也养成了闷头做技术、做产品的习惯。
詹夏来对奇瑞能否掌握核心技术非常关心,创业之初经常带着奇瑞工程师们去各大汽车展学习。他们通常是经济舱晚上去,白天看车展,晚上廉价酒店开会,而且每个人都必须说出参展心得,并围绕奇瑞自身指出问题和改进办法。
有次国际车展,奇瑞研究院的一位负责人因为没有谈出什么观点,被詹夏来一顿批评。他说,大老远看车展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取得真经去完善奇瑞自己的技术。
这种工作作风,也让奇瑞在发展之路上,一直追求对核心技术的掌握。
奇瑞创立之后,逐步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原创自研,甚至在很多领域可以与国际一流车企一较高下。这在中国车企里,很长时间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而奇瑞在国际化征途上的成绩,更是离不开詹夏来的高瞻远瞩和冲锋陷阵。他知道,要想把奇瑞做大做强,不能守着家门口的一亩三分田,而是要走出去,找到更大的市场。早先,为避免与国际车企直接竞争,奇瑞在海外瞄准的都是一些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詹夏来和尹同跃经常坐着故障率非常高的老式飞机去找客户。有人称他们坐的机型是“有来无回”。
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奇瑞的海外市场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业务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用户高达1572万人,仅上百万的海外年销量,已经超过了很多国内知名车企的年销量。回看过往,不难发现,奇瑞的国际市场,是詹夏来、尹同跃等人豁出命带头做出来的。
业内资深人士曾评论,国有车企应该学习奇瑞,而学习奇瑞首先要学习詹夏来的精神。
6
后记
2004年詹夏来离开了奇瑞,但作为市委书记的他,始终关心和支持着奇瑞的发展,从政府维度给尹同跃这些理工男们提供支持,让他们可以潜心在自己所擅长的专业领域,尽情挥洒,追梦奋斗。这种政企协作模式也是奇瑞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
2008年后,詹夏来先是调任安徽省委秘书长,后又担任安徽省政府副省长、党组副书记等职。在更高的岗位上,他将自己在奇瑞的创业经验和发展经济的反思,提炼为地方经济发展方法论。
他主张优先引进内资而非外资,推崇京东方式的发展模式,即企业掌握核心科技,地方政府掌握资金资源,即使主营业务亏损,但仍坚持依靠企业的融资平台、产业链带动以及后驱发展潜力来发展地方经济。企业和地方政府联手做大做强自主产业。合肥引入京东方等企业,正是这一方法的成功实践。
2009年,詹夏来主持编制的《安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成为其推动全省汽车产业升级的纲领性文件。虽奇瑞与江淮合并未果,但安徽省汽车产业的规模竞争力还是得到了长足进步:仅芜湖就汇聚2000余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孵化出3家上市公司,构建起全球领先的汽车产业生态圈。这种集群优势不仅强化了产业竞争力,更催生出技术创新裂变效应。
2024年北京车展上,当公众目光聚焦于雷军、张朝阳等商界领袖时,鲜少有人注意站在尹同跃身旁的詹夏来。这位69岁的退休官员口罩难掩华发,却仍心系奇瑞发展。从创立奇瑞,到主政地方再到擘画省域经济,他开创的民族工业培育路径,持续影响着安徽汽车产业的进化轨迹。
他为奇瑞、为安徽汽车产业发展所做的努力和探索值得铭记。
*参考及引用资料:
(1)詹夏来:从舵手到“教父”的汽车冒险家,凤凰汽车骆予
(2)理想主义者尹同跃:奇瑞就是我的命,第一财经
(3)62岁的尹同跃:展现企业家精神,奇瑞控股集团领航者,引擎轰鸣者
(4)30万元的一场豪赌,“干不成,就跳长江”,当年尹同跃哪来的勇气,车经社
(5)车展“鑫”记(三)——雷军和周鸿祎都应该见一见詹夏来,汽车十三行
(6)十大悲情人物之詹夏来:奇瑞教父的难言之隐,汽车商业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