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消亡的6个民间手艺,见过3种以上,说明你已经老了!

情报娱乐局 5天前 阅读数 7 #娱乐

编辑:情报娱乐局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文明,无数民间手艺如熠熠闪耀的明珠,照亮了文化的天空。

然而,在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有些手艺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它们曾是街头巷尾最亮的“星”,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机器人代替人工技术,许多民间手艺逐步走向灭亡。

今天咱们就来盘点那些快消亡的民间手艺,见过3种以上,说明你已经真的老了!

剃头匠

头发不叫头发,叫做满头秀发,理发师不叫理发师,叫Tony老师。

古人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头意味着不孝。

剃头匠的出现,要追溯到清朝时代。

清朝入关之后,为了实行“满汉一家亲”,不仅实行通婚政策,而且“迫使”汉人剃头。

官兵把守,在各大城门前搭建大棚,让过往的行人进入剃头,不听劝的,当场斩首。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就这样流传下来。

为了尽快让汉人剃头,军中的伙夫就挑着担子穿梭在胡同里剃头。

所以,剃头匠就是北京最初的理发业。

随着清政府的灭亡,剃头逐渐换了个形式。

剃头匠不光要剃头,更要为顾客刮脸、刮胡子,最后掏耳朵。

那个时候的剃头匠特别注重礼节,给人剃头的时候不能喝酒,不能吃带有刺激味道的食物。

这是对客人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个人卫生的要求。

除了走街串巷吆喝着剃头,剃头匠的经营方式还有另一种方式。

剃头师傅盘下一间门面房,小小的店里,几张木质椅子,墙上挂着镜子。

师傅们手艺精湛,技艺娴熟。

先用毛巾敷脸,等到顾客的毛孔全部舒张开来,然后抹上一层白色的膏状物。

剃头师傅拿着剃刀在下巴脸颊两边刮来刮去,整套动作行云流水。

那个时候不光是剃头剪头发,更是一种享受。

下面要说的这个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弹棉花

“弹棉花啊弹棉花,弹好了棉被那个姑娘要出嫁。”

这是电影《巧奔妙逃》中的插曲,温暖整个70后80后的童年。

随着大家入住商品房越来越多,冬日家家户户都通上“暖气”,很多人对于棉花都不熟悉。

曾几何时,弹棉花是冬日里最受欢迎的“演出”。

当天气转凉寒意上来之时,弹棉花匠人的身影就出现在乡间小路上。

在外行人眼里,弹棉花是个很有趣的事情,他们的工具非常有特色。

一把专门的弹棉花的弓,根据弹棉郎的习惯可长可短。

手持榔头敲击弓上的弦,来沾取棉花,“嗡嗡”声响起,棉花在弓弦的震动下变得蓬松柔软。

弹棉花不仅费力也是个精细活。

敲弓的时候要用大力,一人敲一人挪,一天的时间只能弹上一两条棉花被。

20世纪末开始,随着工业化浪潮袭来,一切都发上了变化。

各种棉被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机器加工的棉被价格低,款式也多,重要的是生产率极高。

弹棉花的匠人,没有用武之地。

如果说棉花被不再流行,那接下来的这门手艺倾注了妈妈的爱。

妈妈纳的鞋底

慈母手中线,不管孩子走到哪里,妈妈的爱始终温暖着他。

在物质生活不富裕的年代,纳鞋底是每个家庭主妇必备的技能。

那厚厚的布料,叠加在一起,在家人一针一线的穿插下,一个个鞋底就这样纳了出来。

每到农闲时节,几个妇人聚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纳鞋底。

纳好一个鞋底通常需要扎上几千针,为的就是家人穿上舒适结实。

出远门的孩子,通常不经意回家,家里的父母就备上八九双纳好的鞋子,害怕在外没鞋子穿。

现在呢,满大街都是机器做的鞋子,样式多。

年轻的00后,甚至90后别说纳鞋底,有的人连针线都没有拿过。

锔匠

有句俗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锔匠,这个古老的职业承载着让破碎的瓷器重获新生的神奇手艺。

以前的瓷器制作不易,人们视作珍宝,倘若破碎,势必心疼。

这个时候锔匠就出现了,他们为破损的瓷器重新赋予新的生命。

一把手钻,一个小锤子和一个砧子,加上几根铅丝构成了锔匠的工具。

先把破碎的瓷器小心拼接起来,拿着手钻在两端钻出小孔,钉上锔钉,最后绑紧。

听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特别难,没有多年的经验根本修复不了。

如今,时代变了,瓷器不再是昂贵的物品。

人们把碎了的东西寓意“碎碎平安”,直接换成新品。

锔匠的手艺逐渐没有了传人,消失殆尽。

篾匠

篾匠,顾名思义就是用竹篾制造器物的手工艺者。

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的积累经验才会精通,所以他们赚的是辛苦钱。

篾匠的基本功就是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各种各样的篾。

竹子是常见的植物,可制作竹子器物的时候,可是真难。

每根柱子都要把竹皮和竹心进行剖开,再分成片或者丝。

根据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种不同的篾,有的篾丝要求极高,比头发丝还细。

这就要求篾匠的手艺极高,所以很多年轻人宁愿去外地干活都不愿去学习这门手艺。

随着塑料制品的大量出现,渐渐取代了篾匠。

但是近年来,人们对环保要求变高,篾匠又重新出现在大家的眼中。

接下来的这个更是精细中的精细。

修钢笔

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谁的上衣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那就是文化人的象征。

然而,谁要是学生时代拥有一支钢笔,就是全班的风云人物。

但是,当这个“大宝贝”写不出字的时候,也愁坏了人。

如果是没墨水还好说,吸点墨水就可以继续用了,可就算吸饱墨水,也写不出字就要“傻眼”了。

这个时候,修钢笔的师傅就成无数人心中的大英雄。

他们坐在摊位前,手拿放大镜,小镊子,仔细观察钢笔。

只需要轻轻调整钢笔尖或者把笔头拧紧,钢笔就能再次使用起来。

好景不长,随着各种各样的笔袭来,钢笔不吃香了,修钢笔的师傅也不见了。

尤其是现在,大家都通过手机,电脑打字,钢笔的使用率更少了。

结语:这些正在消亡的民间手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

大家不仅要怀念那个时候的时光,更要珍惜当下的生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情报娱乐局

情报娱乐局

蒲子淳晨纨讲历史